一场理论宣讲,学习感强,感动性强,基本上就是一场80分以上的宣讲了,若加上表达的艺术和恰宜的台风,那可以达90分了。现在我们朝90分的目标,来分析学习感和感动性。
首先,我们来分析学习感。人天生具有学习的欲望,也就是获取知识的欲望。宣讲是传播理论知识的极好方式。
人在接受知识时,对“新”和“深”尤其青睐。这提示我们,在开展理论宣讲时,一定要注意有“新颖的解读”和“深刻的道理”,这是核心。
“新颖的解读”里的“新”是“守正创新”的“新”,忠于原著原文原理,但阐释时要出新出彩。这就要求宣讲者刻苦学习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融会贯通,只要紧紧联系观点,可以远到宇宙天际、千百年前,也可以近到市井生活、昨夜今晨。新颖的解读确实能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一场成功的宣讲,关键就在于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独到而经典的见解,余味悠远,让听众回味无穷,记住一阵子甚至一辈子。
深刻,讲到什么程度才算深刻呢?在理论宣讲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回归物质层面、讲至人性本质,即为深刻。当然,深刻不是晦涩,更不是生硬,这里包含表达的艺术。宣讲时有三种有益表达:一是蕴含深刻哲理且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比如: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二是朗朗上口又触及本质的金句(比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三是反复推敲又蕴含哲理的观点(比如:求公道,不霸道;世界好,中国才好,中国好,世界更好)。
一起学习,要求宣讲者不能只顾自己、一讲了之,而要把握好宣讲的节奏,时时照顾听众,通过眼神、表情来大致了解听众的理解消化情况,通过互动问答让他们真正学懂弄通。
其次,我们来分析感动性。感动性在理论宣讲中很重要,重要在哪里呢?一方面,使理论宣讲具有体验感,满足“情”的需求,“有情的时间”才会不漫长、不枯燥,让人愉悦、享受。另一方面,使理论宣讲产生心灵的共鸣,满足“心”的需要,“心灵的共鸣”能让情感升华,巩固听众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及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什么素材让人感动呢?从宣讲实际效果看,至少有三种:一是高尚的情操。如马克思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事业,一生颠沛流离,遭受各种磨难苦痛而初心不改。二是善良的人性。比如,导演李前宽回忆他母亲支持自己追求梦想的感人故事:在得知儿子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后,母亲一家一家借钱,为他筹集了40块钱,到车站送别,又“把兜里两毛五分钱交给我”。三是壮烈的故事。这类故事很多,关键要选精准。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在一幅油画前驻足凝视,油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红军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他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身负重伤,为不落入敌手,毅然用手撕开伤口,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这些都是极感人的故事。
感动性有两个前提,一是素材打动人,二是宣讲者讲得动人。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让人流泪的前提是自己先落泪。这就要看宣讲者的情怀和情商了,真情实感,朴素而真实,炙热而纯粹,自然而然往往最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