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风格是宣讲者在长期宣讲实践中形成的一贯的、独特的韵味和风貌,是宣讲者个性、素养、技能相结合的产物,是宣讲者理论功底和艺术创造的结晶。
我喜欢本真热情、简约精致、自由灵动的风格,自己也在实践和修炼这种风格。
一场宣讲,无论在哪,对象是谁,宣讲者都应真挚对待、全力以赴,并主动创新、追求卓越。在理论内容上要精深阐释、通俗讲解,在宣讲形式上要提升艺术境界、优化风格。
本真热情。 这是宣讲者基本的素养。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学习进入宣讲者的头脑,成为其深度认同的意识和思想,在“往外输出”时一定要本真。宣讲者要讲真实的认知,把原汁原味的核心要义讲给听众,这个过程展现出来的个性和风貌应是热情的、亲和的、感人的。用新思想的理说服人,用宣讲者的情感动人,实现情理交融,更好地服务于宣讲目标。风格即其人,风格与人格有着科学的辩证关系,风格这面镜子清晰地反映了镜中人的政治品格、理论功底、文化素养、道德品性。所以,要把理论宣讲好,首先要把人做好,第一位学做真人,第二位实事求是。
简约精致。 在基层尤其是在社区宣讲理论,一定要注意简约精致,因为听众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党员、老干部。置身于庞大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理论内容中的宣讲者,要想保持宣讲风格简约精致,除了精心设计宣讲内容,还要运用系统思维,对宣讲目标、宣讲过程、宣讲情境、宣讲结构进行统筹考虑,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场听众的神情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
自由灵动。 自由灵动是为了营造宣讲佳境,提升宣讲效果。一场好宣讲,是有灵性的、有张力的、活泼的、有智趣的、有深度和力度的,在微笑中见端庄,在亲和中显严肃。例如,现场互动,当场训练,逆向提问。具体来说,宣讲者选择互动者,对理论体系中一些重要观点,比如“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进行提问,无论互动者答对答错,宣讲者都要当场训练,并邀请更多的互动者反复叙述、巩固记忆。这个过程完成后,再请互动者提问宣讲者,宣讲者悉心解答,帮助听众理解。这样就把宣讲做活了。
宣讲风格远不止上述这些,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形成路径,即内化升华。宣讲者通过融合内外经验,注入先进理念,并不断锤炼、改善和精进,使现有的风格得到持续扬弃、拓展和重组,在实践中沉淀、稳定,渐渐为听众所知晓、认同,从而使得自己的获得感和积极心理暗示越来越强,在时间和空间中内外交互、良性循环、越讲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