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的关键在内容,内容主要在文本。宣讲者要想把理论讲精彩,首先要熟悉文本、研究文本、重构文本、创新文本。
对待文本,宣讲者要有一个理性的态度,意识上要克服“唯文本”和“轻文本”两种倾向。“唯文本”者,奉行“凡是文本上有的都要讲,凡是文本上没有的均不讲”,无法实现文本体系向宣讲体系的转化,理论语言通俗化不够,会给听众留下照本宣科的印象。
“轻文本”的倾向,更是要不得。有的宣讲者自恃理论水平高,不花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文本、理解内容、创新讲法,反而抛开文本,只是根据自己既有的理论储备来讲,懂得多的就讲得多,懂得少、不擅长的就讲得少甚至不讲,这不可取。
把好文本转化为好宣讲,要尊重文本,依据文本来写宣讲稿、做课件。 文本是理论宣讲的主要依据,它的科学性、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他本人逐篇审定了全部文稿。理论宣讲必须自觉尊重文本,依据文本内容设计宣讲目标、宣讲重点等,尤其要根据文本内容把宣讲稿写好、把课件做好。
把好文本转化为好宣讲,要大胆重构文本、用活文本,让宣讲变得有逻辑、易接受。 理论宣讲要秉持在普适性基础上突出针对性的原则,立足文本,根据听众的实际情况确定宣讲内容,尤其要结合听众的认知基础、认知特点进行取舍、增删、重组,及时调整宣讲的重难点和难易度,让听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比如,《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和第二卷,开卷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其余145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内容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十个明确”提纲挈领讲《习近平著作选读》,把146篇文章有侧重地归类到“十个明确”中去,这就是一种科学的、通俗的重构。
把好文本转化为好宣讲,要创新文本、讲活文本,让宣讲入情入理,使理论“通情达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党的创新理论来自实践,来自“世事”“人情”。所以,理论宣讲可以创新文本,不断为文本充实新鲜内容,让理论回归“世事”“人情”,以讲清规律、讲透道理,尤其是要用“生活语言”转化“理论语言”,把文本讲活,创造性地探索基于文本又新颖出彩的理论宣讲。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