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专门以“产业”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学,它的研究领域是介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日本引进以来,随着国家实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需要,产业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学习产业经济学除了可以满足分析和研究国家政策的需要外,还可以满足工商企业分析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需求,以实施更为有效的竞争战略。
目前教材市场上流行多种版本的西方产业经济学。即使在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被引进大学课堂的情况下,我仍然一直想做一件吃力不一定讨好,但是一定值得努力的事情,这就是给我们中国的经济管理类大学本科生写一本“适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这是本书得以出版的基本动机。
“适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在我看来,不一定就是文字浅显的教材,更不是数学公式、理论概念较少的教材。对当今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掌握新知识神速的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在修完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之后,使用现在这本书作为其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教材,都是些小儿科的事情。我所说的“适合”,主要是针对学习效果而言,即能使学生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较为系统深入地掌握有关分析和指导中国产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而不是仅仅知道一些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概念。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产业经济学》,作为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学科全体老师共同努力的产物,在写作的出发点、章节体系安排、基本内容分析等一系列问题上,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产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并不成熟的思考。作为本书的组织者,我想首先与大家交流一下我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对中国产业经济学建设的影响。可能与刚刚学这门课程的同学谈这个问题有点不合适,你可以选择现在不看这个内容,但是建议学完本课程后,抽空回过头来再看下面的论述,可能会有新的深刻认识。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反垄断的政策实践。产业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各种学派之争,如有的注重研究市场结构,有的注重研究市场行为,但都是探讨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提高市场绩效的各种公共政策。产业经济学在西方一般仅研究特定产业市场的垄断与竞争问题,而不研究或很少涉及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关系。这不是因为后者在经济发展中地位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学者坚信,在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下,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自动解决资源在产业间的有效配置问题。在调节产业间的资源流向上,政府并不比市场和企业家掌握更多的信息,也不比后者更高明,因此,西方学者在对产业经济的研究中,往往忽略对资源在产业间有效配置问题的分析,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市场机制失灵和反垄断及其管制问题的研究上,即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主要研究产业组织)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问题。他们认为,特定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和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垄断及其外部问题。如果政府和法律不介入,企业间竞争将缺乏市场效率,最终损害社会福利。
由上述指导思想编撰出来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其实很难适应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经济的实践和政策的需要。例如,在当代经济活动中,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不仅存在着进入(退出)障碍,尤其是劳动力流动及其价格刚性极大地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产业间活动也存在着严重的外部性,如处于产业链中某个上游环节的研发活动,或者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活动,往往会体现出极大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对其支持不足或者投资不力,都会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本身就应该是由产业经济学来研究解决的,它无法像西方现有产业组织理论那样,指望完全通过市场去解决,或者指望只具有总量概念而无产业范畴的宏观经济学(政策)去处理。
西方产业经济学不重视产业组织理论之外的产业问题研究,并不意味着在以科技进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产业联系、产业布局、产业开放等问题不重要。恰恰相反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总量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的缺陷和不足,也在大力实施灵活的产业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如在2008年后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尽快走出衰退,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措施援助衰退产业,扶植制造业复兴和回归,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制订出口振兴计划,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这充分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并没有忽视有效地利用产业政策,也是注意到了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问题。
仅限于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西方产业经济学,很难适用于经济发展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且与西方国家的国情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国。众所周知,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由于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充分,功能不完善,因此产业结构的非均衡问题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微观和市场层面上基本通过市场机制,即通过企业的产量调整和资产重组得到自动解决,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其他中间组织在产业之间配置资源的能动作用,即要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和非政府机制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作用。这个任务将是长期的。
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也要重视对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关系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要重视对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问题的研究,如产业的空间调整和产业转移、深化产业的全球分工、组建跨国公司、反行政性垄断、改组国有企业等。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学习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就必须熟悉政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和理论,必须熟悉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联系、产业布局、产业开放等具有明显中国特色内容的产业经济学,而不能仅仅知道怎么反垄断和放松管制。
此外,中国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发展,现在越来越具有主动运用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趋势。中国为了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正在酝酿对产业政策的实施方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涉及产业政策在实施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在产业政策实施中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如何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两个基本问题可以化为一个统一的命题,就是如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
从中国经济运行实践来看,在所有可能阻碍统一市场建立的因素中,只有政府权力和政策运作方式才有可能真正长期、大幅度有力地扭曲、撕裂、分割和限制市场。建立统一市场的实际障碍之一,在于那种为了扶持或限制某些特定产业而制定的财税、信贷、外汇乃至土地、人才等一系列扭曲市场机制的政策。这种产业政策到了应该转型的关键时刻。
因此,基于建设统一市场、平等竞争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首先必须调整产业政策的行使方式,推进经济从“发展竞争”,转向“自由竞争”和“平等竞争”。首先要让竞争政策逐步去替代现行传统的产业政策,从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植”向竞争政策的“一视同仁”转型,从部门倾斜的纵向政策向产业链横向协调的政策转移,以及以市场规制政策与其他政策和制度相结合,来促进竞争、鼓励创新,促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市场取向改革精神的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建设重任,天然地、历史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必须立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将其抽象为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材,也不能等到经济体制定型后再去写这本教材,而应该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修订完善这本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记录这场规模宏大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全面深化的改革历程。
本书的写作大纲和内容是我与安同良教授多次研究后确定的。作为用于本科高年级产业经济学一学期课程的教材,教师在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具体专业,灵活进行取舍。本书具体章节初稿的撰写者主要有郑江淮(第1章)、李晓春(第2章)、李晓蓉(第3章)、程令国(第4章)、卜茂亮(第5章)、王宇(第6章、第9章)、安同良(第7章、第11章)、巫强(第8章、第10章反垄断部分)、郑东雅(第10章管制部分、第14章)、吴福象(第13章、第15章)、江静(第12章)、魏守华(第16章、第17章)、张晔(第18章)。
在本书的初稿完成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润色、修改,有些甚至做了大幅度的添加或者删减。吴福象老师替我做了一些编辑和修改工作。在这里对我的同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要感谢的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他们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是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的保证。当然,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则应该由我负责。
刘志彪
2015年1月于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