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市场势力及其福利效应

一、市场势力的含义

在完全竞争模型中,企业面对的是一条弹性无穷大的需求曲线,其意义在于每一家企业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产品的差异、需求多样化等,企业总是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产品价格具有某种影响力和控制力,这种力量即市场势力。具体而言,市场势力是一家企业在长期内能够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对比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种极端情形是我们理解市场势力的基本方法。

在图3-1中, DD SS 分别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为了研究便利,我们通常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因此供给曲线为线性函数,且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相同。实际上,即使规模报酬不是常数,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图3-1 竞争、垄断与市场势力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DD SS 相交于 F 点, F 点所对应的价格水平 P c 和产量 Q c 即为竞争市场中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如果是完全垄断的情形,即市场上只有一个供给者,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垄断者会选择在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产量上生产,其结果就是 Q m (由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曲线MR和边际成本曲线 SS 的交点 G 决定),此时对应的均衡价格则为 P m 。对比两种极端情形可见,垄断均衡价格高于竞争均衡价格,垄断均衡产量低于竞争均衡产量,垄断企业可以获得矩形 P m P c GE (也称为图洛克矩形)面积的经济利润。

无论竞争还是垄断的情形,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都是依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决策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竞争性企业可以以市场价格卖掉所有想卖的产出,而垄断性企业则必须通过降价的办法才能增加销售,或者反过来说,垄断性企业可以通过限制产量的办法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之上,这就是它的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的大小与市场中竞争和垄断的特征相关。竞争程度高的市场,市场势力小;垄断程度高的市场,市场势力就大。如果我们用价格 P 与边际成本MC的关系、短期及长期经济利润水平来反映市场势力的状况,则不同的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之间的联系可以用表3-1进行概括。

表3-1 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的基本关系

资料来源:PERLOFF J M,CARLTON D W.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0.内容有改动。

注:π SR 为短期利润,π LR 为长期利润。

二、市场势力的测量

从长期来看,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能够维持高于边际成本水平的定价,从而获得高于竞争均衡水平时的经济利润。因此,利润率是反映市场势力的基本指标,目前广泛使用的利润率指标主要有贝恩指数、勒纳指数和托宾 q 三种。

1.贝恩指数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在产业间、企业间可以自由流动,产业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所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不存在垄断利润。因此,对比产业平均利润率就成为判断某产业市场效率的基本依据。由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与会计利润存在显著差别,为了正确地估计经济利润,贝恩(Bain)引入了投资的机会成本或正常收益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得到经济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π a 是会计利润; R 是总收益; C 是当期成本; D 是折旧额;π e 是经济利润; i 是投资收益率; V 是投资总额; B 是每单位投资取得的经济利润。

贝恩指数的逻辑是,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经济利润,那么通常表明市场上存在垄断势力,经济利润越高,代表垄断力量越强。但是在现实中,当存在较强的进入威胁或需求不足时,即使是垄断者也无法获得垄断利润。另外,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利润,不一定就是由垄断引起的,也可能来自风险性实业投资,不可预期的需求和费用条件的变化,以及技术开发和创新等因素。尽管如此,从长期来看,如果一个产业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该市场存在垄断因素还是比较合适的解释。

2.勒纳指数

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将迫使企业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即 P =MC。这样,我们还可以根据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市场中的垄断力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L 是勒纳指数; P 是价格;MC是边际成本。勒纳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明市场结构中垄断的因素越强。

勒纳指数的计算只需要价格与成本两个变量,简单易行是其技术优势。但是该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指数无法反映企业为了谋取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或掠夺性定价行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勒纳指数接近于0,却不表明该市场是竞争的。另外,现实中由于边际成本的数据很难获得,往往要用平均成本替代,从而导致较大的误差(Friedlaender,Spady,1980;Keeler,1983;Fisher,1987)。此外,勒纳指数的计算还要以产品质量标准化为前提,而这一点实际上很难做到。

3.托宾 q

托宾 q 是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值,通过其比值可以用于衡量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 q 为托宾指数; R 1 为股票的市场价值; R 2 是债券的市场价值; Q 是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

q 值大于1时,说明企业资产以股票和债券计量的市场价值大于以当前市场价格评估的资产重置成本,这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垄断利润,比值越高说明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越大,市场的垄断特征越明显。

托宾 q 避免了计算经济利润或边际成本的困难,但是在计算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重置成本上同样存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困难。离开了发达的资本市场及二级设备市场,要准确地评估企业发行的各种证券及旧设备的价值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托宾 q 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市场势力的厂商能够维持高于竞争性市场的价格水平,获得超过正常收益水平的利润,而高价格往往伴随着高成本和低的社会福利,易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对照现实,人们相信,若一个市场竞争的因素越多,就越接近完全竞争的均衡,市场也就越有效率;反之,一个市场垄断的因素越多,就越接近垄断情形下的均衡。

三、市场势力的福利效应:实证分析

市场势力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到底有多大?其后果有多严重?政府是否需要采用严厉的公共政策打击市场势力?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促使人们不断寻找经验证据,因此市场势力的福利效应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领域。

1.Harberger的最低限估计

Harberger(1954)利用美国制造业73个部门在1924—1928年的平均数据,估计了因市场势力造成的净损失程度,这是最早对市场势力的福利成本进行的实证研究。

根据 PQ 空间的相关条件,可以得到福利净损失(DWL)的理论计算公式

式中,Δ P = P m - P c ;Δ Q = Q m - Q c c 为平均成本,也是边际成本,也是竞争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r 为经济利润率; ε 为需求价格弹性。

根据式(3-4),净损失的量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是 P m Q m ,这是垄断条件下企业的销售收入,可以直接获得;其次是 r ,( P m - c )/ P m =( P m Q m - cQ m )/ P m Q m ;最后是 ε ,即需求价格弹性。

为了解决测量上的困难,Harberger用资本平均报酬率替代正常报酬率,再通过会计利润减去资本正常报酬率的方法来估计经济利润率。

对于 ε 项,Harberger将其直接定义为1。

通过数据的测算,Harberger发现在制造业部门因市场势力导致的净损失占美国国民收入的比例在0.1%以下。根据这一结果,他认为在不考虑收入转移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垄断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损失实际上并不严重。

随后,Schartzman(1960)、Scitovsky(1958)、Janssen(1961)和Johnson(1958)等利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对垄断性福利损失进行了测算,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即因垄断导致的福利成本实际上并不是很大。

这些研究结论与竞争促进效率(垄断损害效率)普遍认知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很多关注。批评意见认为除了数据及方法问题,Harberger对福利成本的讨论范围过小,只是最低限估计。

2.Cowling和Mueller的最高限估计

Cowling和Mueller(1978)在Harberger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修正,他们的方法被称为最高限估计。

首先是需求价格弹性 ε 。他们认为Harberger将需求价格弹性定义为1是造成净损失估计值过小的根本原因。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对于相同程度的价格上升,净损失就会不同。随着价格的上升,高弹性市场中的需求量下降相对较快,而缺乏弹性的市场中的需求量下降相对较小。这样缺乏弹性市场中的DWL要小于有弹性的市场。 ε 越大,净损失就会越大。

Cowling和Mueller引入了垄断者的决策变量MR=MC,重新定义了净损失的估计公式。由MR的定义得到

将其代入DWL的测算公式,则有

式(3-5)表明,垄断给社会带来的净损失是垄断利润的1/2,这样就可以直接从企业的垄断利润水平估计得到净损失的程度,而不会受到需求价格弹性估计不足的影响。

其次是正常报酬率的估计。Cowling和Mueller认为垄断者的经济利润通常是包含在社会平均利润之内的,用资本平均报酬率代替正常报酬率就会高估正常报酬率,其结果必然是垄断利润被低估而导致福利成本的低估。他们放弃了Harberger的传统方法,用研究期的平均股票市场报酬率而不是资本报酬率作为正常利润率的估计值。因为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具有市场势力的公司的股票,已经为垄断支付了溢价,从而只能获得投资的正常报酬。

再次是数据。垄断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当从整个产业的数据去研究时就会出现偏差,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扭曲可能出现抵消的情况,因此必须进行纠正。Cowling和Mueller从样本中剔除了那些发生经济亏损的公司,因为这种损失显然不是由市场势力引起的。

最后,Harberger方法中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考虑垄断化成本。所谓垄断化成本就是垄断性企业为了创造和维持市场势力而支付的成本。他们吸收了Harberger关于广告成本是社会成本一部分的观点,在考虑了税收因素之后,将垄断势力的福利成本定义为

式中,π为所估计的经济利润; A 为广告支出; T 为税收。

理论上,垄断化成本的最大值是企业通过市场势力获得的全部经济利润(矩形 P m P c GE 的面积)。但实际上,经济利润未必全部是垄断利润,也不一定都会成为垄断化成本,形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因此,Cowling和Mueller的方法被称为最高限估计。

根据重新修正的测算公式,Cowling和Mueller采集了734家美国公司在1963—1966年及103家英国公司在1968—1969年的数据,重新估计了市场势力的福利损失,并将之与Harberger及其他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代表性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DWL测算比较

资料来源:COWLING K,MUELLER D C.The social cost of monopoly power[J].The economic journal,1978,88(352):727-748.

注:1.数字单位为百万美元/年,研究时期为1963—1969年。

2.Har表示按照Harberger方法估计。

3.C&M表示按照Cowling和Mueller的方法估计。

3.X非效率

Leibenstein(1966)指出,Harberger等人之所以得出垄断福利成本极小的结论,根本原因是他们实际上假设了每一家企业的生产都是有效率的。这样,垄断导致的福利损失就局限于价格和产量配置扭曲,而这种效应是边际的,所以就出现了实证结果非常小的现象。

垄断者是否有效率是问题的关键。逻辑上来说,因为市场上有竞争,为了生存和赢得市场,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技术与工艺,降低成本,提升绩效;反之,如果没有了竞争压力,管理者就会贪图安逸,不会努力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而导致生产的低效率。管理等因素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很复杂,无法明确地进行定义,Leibenstein将其概括为X非效率。

Leibenstein进一步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案例研究,发现有显著的证据表明,在没有增加要素投入的条件下,仅通过生产及其组织方式的改进、激励等管理手段的调整就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些案例研究证明了X非效率的存在。

Leibenstein的研究表明,垄断性企业的生产总是在生产前沿曲线之内进行,因此仅用DWL表达的福利损失很小,在评价市场势力的福利成本时必须考虑X非效率的存在。 ZpKoILugHITz7AAobk5y268/V6MqT+eKZ9mIyUIQ6ms+oUlGoheF2UTccrBtNy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