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的宗教教会投资中的伦理道德原则。此后,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理念逐步演变为社会责任投资概念。进入21世纪,ESG投资作为一个综合考量环境、社会与治理绩效的投资框架正式成型。作为可持续投资的一种,ESG投资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有效实践。自此,ESG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崛起,不仅确立了其作为主流投资策略的地位,而且其在投资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深刻影响着资本配置的决策过程。
从最初的社会责任投资发展至如今的ESG投资,投资管理行业思考问题变得更全面。现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ESG因素整合到资产管理组合中,坚持的原则是将积极促进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公司纳入可靠的公司治理框架中,并实现更具有可比性或更好的投资业绩(布兰登·布拉德利,2023)。
ESG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萌芽、中期和快速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ESG投资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宗教教会的伦理道德投资。宗教团体提出了伦理投资的理念,由于宗教信仰,人们拒绝投资与教义信仰相悖的行业。卫理工会教徒和贵格会教徒为他们的追随者建立了基于信仰的投资指导方针,其他宗教也纷纷制定了类似的投资指导方针。例如不得投资于武器、烟草、奴隶贸易等,通过这些社会标准来约束和规范教徒的投资行为(薛俊和蒋晨龙,2022)。
社会责任投资是ESG投资的前身,其最初主要关注公司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引发大量企业丑闻,这让投资者将注意力转向了公司治理问题。因此社会责任投资中不再将“社会”定为主要焦点,而是形成了负责任的投资观点。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南非种族隔离等事件发生,出现了一批环保主义者,他们在著作中将环境污染灾难描写得发人深省,让人们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这些民权和反战示威的兴起使得投资者在进行决策、做出一些不利于公司的行为时考虑股东权益,在重要问题上投资者会倾听股东们的意见。例如,越南战争抗议者敦促大学捐赠基金将国防项目承包商排除在投资政策之外(布兰登·布拉德利,2023)。
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强烈,各公司开始考虑环境因素对业务的影响,开始注意环境问题。投资者将公司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是否参与投资的一项准则。例如,1971年成立的美国帕斯全球基金(Pax World Funds),拒绝投资利用越南战争获利的公司,并强调劳工权益问题。1971年,第一只可持续共同基金(PAXWX)被推出,该基金也被称为女神基金,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只可投资的基金。该基金希望使投资与投资者的价值保持一致,并通过投资选择敦促公司遵守社会和环境责任标准。
1988年成立的英国梅林生态基金(Merlin Ecology Fund),只投资注重环境保护的公司。这一时期,世界上也发生了几起环境灾难,包括1989年阿拉斯加港湾的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的大规模石油泄漏事件,这场灾难促使了环境责任经济联盟(CERES)成立,后者也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发起者之一(薛俊和蒋晨龙,2022)。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一些机构投资者开始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纳入社会和环境因素。社会责任投资开始由道德伦理层面转向投资策略层面,在投资决策中综合考虑公司的ESG绩效表现,衡量ESG投资策略对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影响。例如,1993年,由于南非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投资者向基金管理公司施加压力,要求它们避免投资南非公司(布兰登·布拉德利,2023)。1997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成立,目的是确保公司遵守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准则。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各界对企业负责任行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球变暖、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及公司治理原则等问题被纳入分析框架。
2000年中期至2010年初,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始制定一些相关的指南和标准。2006年,联合国发布了“负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这是一组六项投资原则,包括整体风险管理、股东权益、透明度与问责制、社会影响、投资者合作、持续改进,鼓励将ESG事项纳入投资实践。目前,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2500多家机构加入了联合国的“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成员机构管理的总资产超过80万亿美元。2009年,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lobal Impact Investment Network,GIIN)成立,这是一个致力于提高影响力投资有效性的非营利组织。对于影响力投资,GIIN的定义是:“影响力投资的主要投资对象包括公司、组织和基金。除了追求金钱回报之外,投资者的目标还包括实现社会和环境影响力。”
2011年,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成立,它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成立目的是制定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2012年,新版国际金融企业(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可持续发展框架发布,其中包括界定环境和社会风险责任的环境和社会绩效标准。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确立。2016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将其报告指南转变为首个可持续发展报告全球标准。2017年,在一项新出台的欧盟养老金法令中,成员国有义务“允许欧盟养老金机构,即职业退休规定机构(IORP),考虑投资决策对ESG因素的潜在长期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对社会因素看法的转变,社会因素对长期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ESG渐渐走进大众视野,ESG投资也逐渐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事项。投资者经营的信息环境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继续变化(Hales,2023)。
在ESG的快速发展阶段中,ESG投资也在不断发展,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超过35万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约55%,占全球总资产管理规模的35.9%。
全球环境正在不断变化。许多投资者认为,全球环境问题是投资者面临的ESG首要问题。现如今,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带来的严重影响可想而知。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领全球经济脱碳,人们需要采取行动应对环境问题。现如今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后十年,在2030年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为了实现这些远大目标,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以应对气候变化。此外,在投资决策中融入ESG理念也并非以放弃投资收益为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注重管理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的公司往往拥有更强劲的现金流、更低的借贷成本和更高的估值。
在现如今大数据环境背景下,数据和分析也在不断演变。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不断增加促进了ESG投资策略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在不断采纳一些ESG指标来作为投资决策的标准,结合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更为强大的分析。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日益重视和ESG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大公司已逐步将ESG相关信息的披露纳入其日常管理和对外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ESG指标整合在公司年报或单独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于2024年4月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标志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中国标准正式推出,这将进一步推动更多公司进行ESG信息披露,并提升其披露质量。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中国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领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体系,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旨在提升报告的透明度、一致性和可比性,确保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ESG信息,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和决策。随着该指引的正式发布,预期将有更多上市公司积极响应,不仅提升ESG信息的披露比例,也将促进整个市场ESG管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显著提高,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从中国的ESG举措可以窥见,未来ESG投资仍会是推动全球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影响力将跨越国界,成为全球共识与行动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ESG投资发展迅速。联合国在2006年推出了负责任投资原则,自发布以来,每年新增签约机构持续增加,截至2021年签署者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21万亿美元,截至2023年6月签署者数量达到5372个(见图1-1)。
图1-1 全球UN PRI签署者累计数量与管理规模
注:资料来源于UN PRI官网、Wind数据库以及作者整理。
欧洲在ESG投资领域处于全球前沿,拥有最为庞大的资产规模,市场的投资者普遍将公司治理作为投资评估的核心要素,并且日益重视将社会与环境因素纳入其投资决策过程中,体现出该地区对全面可持续投资实践的坚定承诺。
2020年6月22日,《欧盟官方公报》发表了一项关于建立促进可持续投资框架的条例,并为公司和投资者设定了一个泛欧分类系统(或称“分类法”)。
2020年,ESG责任投资在欧洲的总资产管理规模约13.9万亿美元,覆盖欧洲18个国家。2018年,欧洲的ESG投资为14.1万亿美元,占ESG领域30万亿美元管理总资产的近一半,也占欧洲管理总资产的近一半。根据德意志银行2019年9月发布的预测,ESG投资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增长,到2030年将突破100万亿美元大关(布兰登·布拉德利,2023)。另外,有些欧洲厂商正在尝试将新的欧盟分类体系运用到自己的资产组合中,以便尽快掌握业务需要的改变,同时,他们也把自己看作监管者信赖的合伙人,可以在将来改变某些规则。
美国的ESG投资领域近年来展现出显著的增长势头与深化的市场整合。虽然美国监管环境相对分散,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年来加大了对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提议制定统一的标准,旨在提高企业透明度,帮助投资者基于可靠信息做出决策。投资者需求的高涨是推动ESG投资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个人投资者到大型机构投资者,对可持续投资策略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养老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均公开承诺将ESG标准纳入其投资组合管理,这不仅反映了对财务回报与社会责任双重目标的追求,也促使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更多样化的ESG产品与服务。根据美国可持续责任投资论坛(USSIF)在官网发布的《美国可持续责任投资论坛2020年执行摘要》( USSIF Trends Report 2020 Executive Summary ),USSIF统计下的美国责任投资资产规模已达17.1万亿美元,占美国专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三分之一。该报告第一次公布是在1995年,当时统计的美国责任投资规模仅0.64万亿美元,到2020年15年时间整整翻了近26.7倍,复合年化增长率24.5%(殷子涵和王艺熹,2022)。
亚洲的ESG投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增长与变革。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紧迫性、社会公正的呼吁以及公司治理透明度的提升成为全球共识,亚洲市场对ESG原则的采纳呈现出加速态势。在政策层面,多国政府已着手制定或加强ESG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不仅代表监管趋严,也促使企业向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转型。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配合投资者对长期价值创造与风险缓解的追求,共同构筑了亚洲ESG投资的坚实基础。在市场动态方面,亚洲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愈发倾向于将ESG因素纳入其投资决策之中,促进了ESG基金和相关产品的蓬勃发展。日本的公司治理改革、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投资浪潮,以及东南亚新兴市场对可持续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都是这一趋势的有力例证。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市场的多样性也为ESG投资带来了独特挑战与机遇。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法规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要求投资者进行细致的地域性分析,采取差异化策略。同时,随着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和减缓策略的重视加深,清洁能源、绿色科技和气候韧性项目正成为热门投资标的,代表亚洲ESG投资正向着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向迈进。
自2008年兴证全球基金成立境内首只社会责任投资(SRI)基金以来,中国责任投资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中国责任投资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24.6万亿元,责任投资基金也从刚开始的寥寥无几增长至606只。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投资的增长速度也不容小觑,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统计,2020年初全球ESG投资五大市场(美国、加拿大、日本、大洋洲、欧洲)的可持续投资达35.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资产管理规模的35.9%,比2018年增长15%,比2016年增长55%。 [1] 彭博数据预测,截至2025年,将有超过50万亿美元(占基金总规模1/3以上)投资于ESG基金产品。这些产品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打造可持续发展世界,并致力于提高自身产品的投资回报(拉里·斯威德罗和塞缪尔·亚当斯,2023)。
据Wind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市场ESG公募基金已达464只,资金管理总规模达到人民币5765.84亿元(不包含未成立和已到期),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的中国内地机构已达140家,其中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者和服务机构数量分别为4、101和35(见图1-2)。
图1-2 中国内地UN PRI签署累计数量
注:资料来源于UN PRI官网、Wind数据库以及作者整理。
[1] 资料来源: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 Trends Resport 2020 ,详见https://www.gsi-alliance.org/trends-repor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