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无愧于天,低头不愧于地,行走不愧于人,停下脚步不愧于心。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主观自我,一种非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一种君子为人之道。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在世为人处世之道十分重要,敬畏天、地、人才可达到三乐之境界,人在干,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人有敬畏方可慎独,慎独为君子王道,唯有慎独才是通往“三乐”的路径。人的敬畏包括三个层面。即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道德与法治的敬畏,对个人的敬畏。而首要的是敬畏大自然,天地万物均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条件,一切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想法与行为,自然给予的都是对人类的惩罚,而且这种惩罚十分严重。而顺应自然,敬重天地的项目建设,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人的统一。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中国老子把天地人三者的关系说得更透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敬畏天地、敬畏法则与道法,敬畏他人也包括自己,才会谨言慎行,才会行稳致远,否则会招致灭顶之灾,杀身之祸。
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敬畏天地自然,也是自我珍重、自我保护。在天地自然万物面前,人类渺小,个体更是微不足道。所以敬畏天地,首先要客观定位好自己,才能顺应天地、适应自然,才不会悖逆自然规律而被惩罚,才会有孟子所倡导的三乐追求心态与效果。个体健康心态来自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来自对自己的客观定位。敬畏之心,除了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还有对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敬畏,如尊重法律与道德,尊重他人与自我,这都是敬畏之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又与敬畏天地密切相关。
那种恣意妄为,藐视天地,无视自然,毁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一种无知无畏的心理,一种盲目冲动,其下场是必将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若过度开发竭泽而渔,无异于饮鸩止渴,天地自然对人类的不自重、不检点,其后果是子孙后代一代又一代偿还前辈留下的债务。“人在做,天在看”,天在此处是天道的意思,违反天意,天道是要有所反应的,这个反应或早或迟,或轻或重,总会发生的。它是一种知所行知所止的文化,“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来”和“在”及“往”,是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态的僵死,既然是过程,人类在天地之间的运动,每一条每一阶段都无法逾越天道的规范,所以有违天意,必遭惩罚,这本身就是天道所为。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人类,在天地面前切不可对天地有侥幸心理,时时事事处处慎独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