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类型有多种划分法,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即使同一个体,因为人的思想、个性的复杂性,也不是单一的人格类型,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在推出人格类型前,我们有必要科普一下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与人格的关系。
人格也叫个性,这个说法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指演员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心理学借用了这个术语,有以下几种基本意义,一是指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组合。
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不同学科对人格定义则不同。
关于性格与人格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格与性格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格对于个人的情绪稳定和行为准则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而性格则决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应方式。
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根据五大人格特质分类:神经质型人格:敏感、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和紧张。外向型人格:喜欢社交和交往、外向、乐观和自信。开放型人格:喜欢新奇和变化、对不同的想法和经验保持开放的态度。宜人型人格:容易相处、善解人意、为他人考虑、受到他人尊重。尽责型人格:有组织性、善于计划和安排、注重细节和责任。
根据MBTI分类:将人格分为16种类型,例如ISTJ(内向、感觉、思考、判断型人格)和ENFP(外向、直觉、情感、感知型人格)等。
什么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格的正常和谐地发展。心理学对于健全人格的相关特征有学术角度的定义,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定义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性格(内外倾)、人格品质(善恶)、责任感、情绪稳定性、思维开放性。健全人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反面是不健全人格。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出现了偏离或称障碍时,我们就需要对之加以纠正和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人格的健全过程。于是我们就把一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形称为人格不健全。反之,一个人人格发展平衡、和谐的正常状态,我们便称之为人格健全。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就是要促进人的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人格发展的正常状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