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能反映一个人的经济条件,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为人标准。正如吃相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气质一样,在消费观念上它是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的折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顺口溜,这是一种民族俭朴美德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收入水平的反映,那个年代流行的另一句话“看菜吃饭”,正是人们从自己收入的实际决定支出消费的心理原则。
市场经济启动了改革的列车,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解放了生产力,加速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然而在消费问题上,精神文明上难以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一些畸形的消费心理也就衍生出来了。
一、“外国资本家也没有这样吃法”的吃法
八十年代初期,最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广大农民,相继富裕起来了,先后出现了当初令人眼红的“万元户”与“十万元户”。这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些在大锅饭的岁月里永远是面黄肌瘦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一旦提前进入小康,当上为数不多的“万元户”之后,便有些惶惶然,无所适从。他们要利用手中的资金扩大再生产,要让小钱生大钱;但他们也急急地要满足于穷惯了,穷怕了的,曾经枯竭了的心,因为穷,不敢直起腰杆讲话,因为穷,见人都要矮三分;今天有钱了,填饱肚子算什么?要把昔日的尊严,昔日失落的人格,统统得在餐桌上找回来。富裕了的农民中,那些“万元户”们,有人就是讲究这个,于是在一列北上的列车中,出现了令部长也要震惊的一幕——
一位穿着入时,但那双眼睛总无法掩饰他的职业与身份的农民,来到列车的餐车上,服务员问他吃什么,他看也不看服务员递过来的菜谱,脱口而出:“什么东西最贵吃什么?”为此双方发生了争执,引起了一场风波,此事后来传到软卧车厢一位部长那里,部长多少有些震惊而又伤感地说:“连外国资本家也没有这种吃法。”
这很难说得上纯粹是一种抖阔的消费心理,更多的是一种畸形的恢复自尊的消费心理。
二、斗富抖阔的心理
令大江南北男女老少为之瞠目结舌的是南方广州的一名大款与京城一名富翁在餐桌上斗富斗阔的故事。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但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大款们不是一个两个,这是肯定的,一餐饭高达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作为一般的正常的消费心理是有些不可思议。但这些大款们在斗富的现象之下,流露的更多的是一种百无聊赖的空虚心态,是一种千金一掷及时行乐后的精神贫乏的反映,货币在这里不是一种劳动成果的代表,它的贬值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所得与持有者的所劳不成正比,这种斗富斗阔虽不是比比皆是,但在不少人心目中正在跃跃欲试。
三、“不吃白不吃”的心理。
在中国,吃是十分隆重的一个节目。中国人见面以后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问对方“吃了没有?”可见吃已渗透到国人的骨髓之中,沉淀为一种无意识。私人办事无论红、白喜事都得大操大办,用公款宴请更是巧立名目,大吃大喝。哪有文山会海哪里就有山珍海味。中央三令五申,可就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种吃法,不仅有吃空国库的威胁,而且更多的是败坏社会风气。在这种餐桌上的食客们有的是迫于无奈,但有不少是一种“不吃白不吃”的心理。传闻有位食客经常是酒醉熏天地回家,回家便是哭天抢地地喊胃痛。痛完后下次照样去吃,一场也不落下。妻子心疼地说:“你身体不好,又有胃病,还是少吃点吧。”可他的回答是“公家的钱,你不吃,他吃,反正要吃,不吃白不吃。”妻子哭笑不得地劝告他:“钱是公家的,酒是公家的,可胃也是公家的吗?胃是你自己的”。尽管如此,以后他照吃不误。
在中国西南某省还有这样一桩丑闻呢。某单位宴请不断,女秘书被当作撒手锏,对付那些足可牛饮的客人。以保本单位领导的驾,不料在一次陪酒中,女秘书一命呜呼,事发之后他们自作聪明地追认因公牺牲的英雄,还筑了坟墓,树了纪念碑。此事后来。虽然被上级查处,有关责任人也被处分,但他留给人们的更多是遗憾,是不可思议。
四、迎合心理
恋人间下馆子,女的点菜,男的付款,似乎是不成文的规矩,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太在乎金钱而轻视了爱情,有的小伙子一股劲地点菜、添菜。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明自己对姑娘的爱慕,但这种投其所好的迎合心理,有时也适得其反。如何花钱,不得不纳入姑娘的“审查”范围,如花钱大手大脚或没有计划,消费心理正常的姑娘并不会把它当作小伙子的一大优点。在我们的迎来送往及与外商打交道中,这种迎合心理也有坏事的可能性。有的外商对立项、投资饶有兴趣,待你山珍海味地请他吃下去,他就得冷静地想一想:我这投资够你这样吃几顿,于是外商一去不再回头,当然这种迎合心理也有起作用的时候。要不“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这句流行语也就难以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