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这是时令与气候变化的信号。人的健康与衰老同样有这种预报信号,如疾病、衰老等都有种种反应在先。
在临床医学中,可时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患者倾诉本身体力不支、精神不振,心烦意乱、记忆衰减,反应迟钝、全身酸痛等症状。但医生通过各种检查,怎么也查不出病人的器质性病因。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出现新的矛盾:一方面,医生有可能面对患者的痛苦诉述而束手无策,因为他查不出致病的原因作为治疗的依据;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一方面,患者本身感到特别不适甚至痛苦,医生对之又轻描淡写,不以为然,加重了心理压力。医患之间的这种不统一、不协调,将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加大,自我不适症状加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这种现代人自我感觉明显不适而又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病因的症状,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称之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我国学者称之为“亚健康”,即个体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1997年5月,中国药学会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我国首次“亚健康”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讨论会发起人之一,青岛医学院教授王育学先生就“亚健康”的有关问题发表了看法,认为“亚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并明确提出应该将“亚健康”概念引入临床医学中,以避免诊断失误。
关于如何判断“亚健康”状态,王育学先生指出,严格地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应有一套系统的实证性指标,但是,由于“亚健康”的研究仅仅处于提出问题阶段,所以,目前诊断“亚健康”只能是在运用医疗手段排除疾病的前提下,依据心理和身体上的特征,通过症状观察来确认,因为目前尚难确定一套系统的实证性的指标,临床医学中的诊断手段又相对有限,加上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大有越分越细的倾向,仅凭患者的模糊倾诉,要确定一个人是否“亚健康”状态,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根据有关权威部门的抽样调查,我国有4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了,同时,这个抽样调查的结果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尽快制定一个指标体系,为诊断“亚健康”状态提供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的依据。
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只有找到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加以防范。亚健康之所以在现代人中出现较多,主要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过快和个体不能较好地适应这种变化的矛盾引起的,在社会生活方面,人类所处的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无序状态,如国际地区性的资源争夺,市场竞争,因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而发生的军事冲突,全球性的人口增长过快,生态自然遭到破坏,使人类处于一种人口密度过大,生存压力过大,生存质量受到严峻挑战和严重威胁,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一方面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要裁减的冗员增多,就业人数锐减,迫使人们拼体力、拼精力、以各种手段参与竞争,以求得基本生存与发展,这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格局,使社会成员因能量“透支”而处于过大的身心张力之中,为亚健康状态埋下了严重隐患,具体到各个个体来说,这里存在的差异较大,因此,同样的生存环境,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反应,因而对亚健康的免疫力也不一样,这里的个体差异,既有能力的差异,也有心理素质的差异,有的个体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较强,接受和适应新的生活节奏的能力较强,因而身心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运行之中,但是,有的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生活面前,既无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也不愿对自己的心态作新的调整,始终以一种九斤老太的心理与眼光看待新的生活,而且这类个体对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亚健康状态往往容易出现在这类个体身上,此外,人际关系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一大原因。人际关系是指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个体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表现为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心理距离,有的个体不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致使同他人同社会或有关团体的心理距离过大;有的个体或自我封闭,自我禁锢,或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对人对事,不能大度宽容,整日里处于一种对他人的警惕、戒备心理,最终导致病态性的过敏与猜疑,出现杯弓蛇影的心理反应。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界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对社会适应状态如何,成了我们确定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上,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是深刻而又形象的,他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这对我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防止亚健康的侵袭不无启发。
亚健康状态虽然是侵袭人类健康的有害现象,但是,它可以作为我们预防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往往是个体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疾病将要降临的前奏。目前,尽管我们的临床诊断对亚健康近乎束手无策,但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起着一种预警的作用,提醒个体加强保健意识,防患于未然,将疾病拒之于门外。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往往会因心理性疾病而引起器质性疾病,它的出现可以促使医生、患者及时动员并提前介入,在减轻工作压力,放慢生活节奏、释放心理压力的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恢复个体机体的免疫能力,以保证身心的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