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际交往的距离
——交往心理类型分析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具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社会属性这一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人必须在自己的整个活动之中,不仅与他人发生物质生活方面的往来,还要发生精神生活方面的往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各自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地位之不同;社会分工之不同:地域、风俗之别;血缘亲疏之异,情趣格调之异,决定了人与人的交往距离之不同。这个距离既包括空间距离,又包括心理距离。当然,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双方心理距离的表现形式。

人们的往来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精神生活创造不可缺少的通道。社会的分工与协作,决定人们必须互相往来,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与需要。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间的协作,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看,它可以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从整合观点来看,它可以加强群体或社会的整体凝聚力、向心力。作为个体来说,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可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发展友谊。这当然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因为有那么多相异之处,交往中的消极作用也是难免的,如彼此的认识分歧,观点对立,步调不统一,甚至产生隔阂,摩擦冲突。无论是消极的作用还是积极的作用,上述所列的人际交往现象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里侧重于人际交往中从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的一些东西,从生理卫生方面来看,是有碍于人际交往效果的。如分泌出的汗液,在起着调节体温作用的同时,也排泄出部分废物;又如有的人患有口臭、狐臭;再如有的人嗜烟好酒,吃大蒜,口中发出令人难闻的异味。有关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气味恰恰是最能左右人的情绪的一大因素。人体发出的异味,交际双方空间距离越小,有可能使双方心理距离越大,直接影响到双方当时的交往效果或日后的继续交往。至于有的人在交往中不分时间,不论场合地乱抠鼻孔,掏耳朵、无遮掩地咳嗽、乱吐痰,讲话高声大叫,唾沫四溅,这都是缺乏修养,不尊重对方的粗鲁、庸俗的表现,容易使人产生厌恶感,扩大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古人见面双手合抱打拱致敬的交往礼节,可以避免现代人见面握手互相传染病菌的弊病。今天通用的握手已为大家所接受,我们也不必因害怕传染病菌而拒绝与人握手,但注意握手的生理卫生,既有益于交往效果,也有利于双方身体健康。这是不可忽视的。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大小必须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区别对待,适当调整。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上,你与一个陌生女性近可闻鼻息,摩肩接踵,大可不必担心有人因此而制造流言;但在空旷的原野或行人稀少的广场等场合,与一个陌生女性挨得太近,就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至少会引起对方的高度戒备心理。交际中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实际上如心理学家勒温所言,是一种“心理场”的作用。人与人,人与环境,在这个“场”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长期生活于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待业压力大的城市居民,都可能不同程度地染上焦虑、抑郁、狂躁等“都市综合症”。一旦改变环境,主体从城市的喧闹中走进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似有一种回归的欣然感觉,情绪大为改观。国外曾一度流行的“森林浴”,就有此效果。这是大自然对处于新的“场”中的人一种积极作用,而人对构成这个“场”的大自然有一种趋向心理,而不是一种抗逆心理,因而二者的距离很小。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彼此间的距离要适当。太大则过于疏远,太小则过于模糊。如同人的审美感觉一样,美感的产生总离不开一定的距离。当你在宾馆住宿,半夜三更进来一个新客人,可能一时把你惊醒但不久又可安然入睡;但设若这个陌生客人半夜三更闯入你的家中,倒头便睡,你自然不会不予追究。距离适当,是一种安全的需要。这一点,动物与人是相通的,是人与动物一种共有的本能。动物对陌生来者,不论是同类,还是异类,只要进入它所认为的安全距离,它便认为是一种逾越,一种侵犯,它就可能视其本身的实力与对方的实力情况而作出不同的抉择;或勇猛攻击,直至将对方逐出自己的领地,将其制服;或被动地藏匿与逃遁;也有可能主动攻击与被动防守二者兼而用之。但不论它采取何种措施,目的则只有一个,即自我保护。对于人的这种自我保护本能,有的社会学家称为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实际上称为本能还要接近客观实际些。自我保护必须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作屏障,也同样需要一定的心理距离作屏障,这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予以重视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贸然闯入人家的安全距离,涉足人家的内心禁区,触动人家有权利保护的隐私。

在人际交往中,言语是最能表示交际双方关系的显著标志。如“难得是诤友”“交浅言深”等。古人早就有以言语辨别诚伪的标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与人之间的坚冰有时是靠言语打开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很多也是因言语而制造的。“寒冬一句良言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身体语言”的交往形式,如握手、亲吻、拥抱,都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就握手而言,握手时间长,力度大,可表现出双方关系不一般;如果只是轻轻地、短暂地一握,纯属一般礼节性需要;握手遭到人家拒绝,是一种难堪,但也可反映出双方关系之紧张程度;捐弃前嫌,握手言和,则又是双方内在关系改善的表现。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定距离,也是保持心理卫生的需要。即便是夫妻之间,也应该允许留有各自一片小小的心理空间,这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爱护;此外,也是积极地保持双方心理卫生运行的安全阀。那种夫妻间应该毫无保留的观点是不符合心理卫生的科学观的,也是不利于家庭关系,全面发展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除了要看到因主体处置不当或客体方面的原因而给交际双方造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或挫伤外,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到,适当的交际于主、客体双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人是最具感情需要的,而孤独是侵蚀人体健康,导致人格病变的一大阴影。设若将一个身、心健全的人长期置于一个封闭的、与外界毫无联系的地方,强制性地剥夺他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打交道的权利,即使他所处的地方物质生活资料如何的应有尽有,自然环境又如何的优美,但他总熬不住精神孤独而出现生理机能紊乱,出现生理性与心理性病变。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际交往是一剂不用药石,却能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关生理疾病的良方。有人处于十分危急的情势之下,势单力薄,主体精神极度紧张,濒临崩溃,生理机能也因为处于应激状态而超负荷运行,出现失常状态,如血压升高,心率过速,口干舌燥,思维紊乱等。但是,一旦有人给予援助信号(即使并没实施援助行动),他也会获得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而缓冲紧张心理,以利于重新调整思路与对策,化险为夷。恋人间由脉脉含情地注视到接吻、拥抱等方式的身体接触,不仅是双方渐次递进、不断升华的感情的需要,也是生理快感的需要。单纯地否定其中的哪一种都是不科学的,因为爱情总是双方身心协调运行的发展过程。当然,这种过程的发展,爱情双方都必须有一个度的把握,必须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可逾越必要的制约超前进入性交生活,否则,于双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至于在夫妻生活中,夫妻间除了性交生活外,其他形式如接吻、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能解除皮肤饥饿,增进感情,缩短心理距离,遗憾的是这些途径的功效并不被每一个成了丈夫或妻子的人所意识,所运用。婴幼儿对母亲身体和言语,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性与辨认能力。母亲的爱抚有益于婴幼儿的发育与健康。从小失去母爱而身、心发育受到损伤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一些症状,从反面证实了母爱之于孩子的重要性。这也是母子间心理距离的影响。

在认识和把握人际交往有利于双方身、心健康这一特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止这样一个现象对主体的侵扰,即双方不良情绪的“交叉感染”。有时主体本身处在一种不良心境的包围之中,其时有至爱亲朋需要自己去抚慰,或者有客来访问,自己倾诉满腹委屈,这个时候彼此不良情绪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极大。这样对于双方都将产生更沉重的压抑。虽然也不排除生活中有这种可能性:即痛苦、压抑的双方互相安慰,共诉委屈,一吐为快,宣泄郁结已久的心理压力,从此得到一种摆脱与轻松。是否都能取得这样一种满意的效果,这就要看具体情境灵活掌握与处置了。 aUp6ZKAaRooqN87RZwD3YqyaiZ4fj1AQAQkdyi6ft/tZWrm4E4lqSu+r//c2z21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