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宰”与被“宰”现象探源
——市场买卖心理分析

市场经济运行起来后,经营手段灵活,市场购买力不断增强,这充分体现了市场机制的生命力。但在市场买卖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大多是人为的,而且与买卖双方的经营,消费心理有很大关系。在无序状态中,“宰”与被“宰”是一对主要的尖锐矛盾,而且由此诱发出一系列其他问题。有的还因此而酿成大的恶性事件。

从买卖双方的经营消费心理来分析“宰”与被“宰”的矛盾,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特征。

先从卖方心理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种心理:

一、投其所好的适合心理:顾客腰包鼓鼓的,他给你介绍,吹嘘名牌商品,附带把该商品与个人地位、名气串联起来;顾客是低薪阶层,阮囊羞涩,他就会向你抛出“价廉(实则不廉)物美(实则不美)”的商品;总的原则,你要什么我给你选什么,这是首要的一步,至于价格,那是上钩以后的事,“宰”轻“宰”重的事,不愁你不掏腰包。

二、激将法心理:这一招主要是针对顾客犹豫不决而来的,从激将法挑逗起你的购买欲望和冲动。什么“没有钱不要看名牌”“怕回家到夫人那儿报销不了?”等等,让你落入圈套,等待挨“宰”。

三、伪饰心理:街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广告:“血本大亏!”“卖完跳楼!”“全市最低价!”凡是能表白自己义务为顾客服务的欺骗手段,统统用上,以此招揽顾客。有的还附上这么一句,“机会不可错过!”对顾客进行心理轰炸。

四、急功近利心理:凡有这种“宰”客心理的经营主,基本不靠什么信誉维持自己的市场,他也根本不指望有什么回头客,一个总的原则是“宰”一个是一个、多“宰”多赚,靠急功近利心理发横财。

有“宰”人的也就有被“宰”的,如果没人上钩,钓钩再怎么弯曲,诱饵再怎么重,也“宰”不出名堂来。顾客之所以上当被“宰”,大概不外乎这几种心理:

一、虚荣心理:崇尚名牌和不切实际地认为标价越高档次越高质量越好,都是一种虚荣心理,在市场经济出现的无序状态下,伪劣产品、假冒产品四处泛滥,这就给一些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有虚荣心理的消费者经不起名牌的诱惑,送上门去挨“宰”。另外在经营者的激将法面前,一些消费者容易冲动,由于爱慕虚荣,怕失掉面子,正好跳进挨“宰”的陷阱。

二、贪便宜心理: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现象,在商品买卖中几乎比比皆是,而一些消费者出于经济或其他原因有贪便宜心理。有一些商品,看上去标价低廉,而实际上并非物美价廉。“朝三暮四”不行“朝四暮三”可以。而一些不法商贩,正好利用人们这种贪图便宜的心理,大肆兜售这些伪劣产品、假冒产品,坑骗顾客,损害消费者利益。

三、无自我保护意识的心理:在买卖中有的顾客也发现自己被“宰”了,但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能奋起保护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权益,让经营者的强买得逞,自己落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场。

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在交易中都少不了一种对心理冲击的承受能力,讨价还价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心理较量的过程。这里可以体现出双方对商品的性能的了解,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对对方心理的揣摩等情况。一般来讲卖方处于进攻心理,而买方的心理处于守势。但矛盾在对立中又可转化。为了对付刁钻的卖方,不妨采取下列方法主动进攻,变被动为主动——

一是挑剔。明知对方的商品质量可以,但可故意挑出商品上一些无关紧要的毛病,让对方觉出你是内行。

二是比较。你明明没去过其他商场,但你尽管在价格上把对方“震”一下,说某某商场同一牌子,同一型号,价格比你这低出多少多少,但不能太离谱了,好让对方至少觉得你有购买欲望,但价格上可能要动一下。

三是讨价还价胆子要大。据内行人讲,目前自由市场砍价砍一半还有很大的可能要上当,这就要见机行事了。当然,有的砍得一个适当的程度,对方再也不愿意砍了,说明这个价并不含太多水分。这个时候你即可表明要买的意图是实在的,但又因为价格谈不妥,只好走人,如果卖主诚心做成这桩生意,他是不舍得让你走的,他宁可少赚,不可不赚。怎能让送上门的生意跑掉呢?

四是货比三家掌握主动权。你要在价格,质量,品种上贬低卖家的货,不能完全靠玩心理战。如果走了几家,大致差不多,你就有发言权了。

购买心理是消费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气质以及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保持一个科学的消费心理,就能决定在购买中不会出现大的差错,不至于影响到个体的情绪,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lgBUOPJAZJVEebrxefQbq0jiN6S7nFoXSwdO8i2v4qnHU5tNoIrkdq0oqVNSGf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