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制约方的情况下,回避它是明智的,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标榜好的人,就会使得人们去竞争,就如同小孩的父母常说:看看人家的孩子多优秀,你向人家学学。这样的方法就是标榜贤才,这样的父母如今遭受了许多批评,因为大家看到了标榜贤才所带来的问题。不标榜贤才,使得人们不去竞争就是回避欲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尚贤”和“争”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尚贤,使民不争。
我们的世界里除了贤才,还有难得的东西。所谓难得的东西就是大家都想要的东西,由于人人想要,人人都抢着要,使得这样的东西变得稀少、贵重。如果一个社会喜欢夸耀这样的难得的东西,其结果就是产生盗贼。难得的东西之所以难得,实际上是人的欲望导致的,是人人都想拥有的这种欲望造就了难得的东西。此时,如果我们再夸耀这些东西如何如何贵重,无疑是在推动欲望的变大。于是,要想回避欲望问题,不夸耀难得的东西才是正确的,才不会人为地制造盗贼。也就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回避任何可以刺激人的欲望的事物当然也是有效的方法。如果一个领导人能够判断出哪些事物会激发人们的欲望,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而后对这样的东西进行回避,这种方法就叫作:不现可欲。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人心不会被欲望搅乱,也就是:使民心不乱。
现在我们看到了,在人生第三年,欲望率先产生。在没有制约方的情况下,回避欲望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虽然这里我们面对的是2到9岁的“德容器”还没有出现的人,但回避欲望的方法不仅仅是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效的。由于“欲望容器”自出现在人文系统中的那一刻起就将伴随我们一生,因此,这个方法尽管有些消极,但却是有效的,是我们在人生任何阶段都可以使用的。特别是在一些欲望膨胀极快的时期,或管理他人欲望的时候。
如果我们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有了某个规模的团体让我们管理,那么管理团队中成员的欲望就成了团队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每个人管理自己欲望的程度各有不同,作为管理者,使用前面我们讨论的回避欲望的方法都会起到“使民心不乱”的作用。如果一个圣人管理一个团队他会怎么做呢?很明显,这种消极的、回避欲望的方式是有效的。就是让大家吃饱、穿暖、身体健壮,但是要少想事情、少一些志向,经常使得团队的成员处于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这就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如果一个团队能时常保持这样的状态,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就不敢妄为。如果团队能够按照这样的方式自动地运行、无为地运行,就不会出问题。也就是: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反对,这不是愚民政策吗?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问题不那么简单。这里有一个让人联想到愚民的词是“无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代表什么意思。对一个事物的了解可以分为“无知”“有知”和“至知”三种状态,有知就是知道一些,而“至知”就是全部了解。如果我们将这三种状态排序的话,“无知”并不是最坏的状态,一知半解可能才是最差的,才是最有助于欲望变大的。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经历许多次不同的物质流行潮,例如彩电、例如汽车,这些物质的流行导致了人们欲望的膨胀,而欲望膨胀最厉害的阶段就是对这些物品一知半解的时期。你不得不承认,当这种物质潮涌来的时候,人们的物欲横流,社会状态反而不如不知道这些物质存在的时期好。当然,这种对物质的追逐热潮会随着人们对这种物质的理解而降温的。当年的彩电如是,今天的汽车热也随着人们对汽车历史、性能、品牌的了解而即将恢复正常温度。可见,对人的欲望膨胀最为不利的状态是“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