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快速增长,逐步发展为“世界工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令人瞩目。从制造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将自身蕴藏的人口红利等有利条件很好地释放出来;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通过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即原厂委托制造)为主的形式,承接了直接生产制造环节的任务。中国由此从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较发达的制造大国。
关于国际制造业分工的结构,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他用一条类似于微笑嘴型的、两端朝上的曲线,来描述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其中,价值最丰厚的环节集中在曲线两端的高处,即研发和市场环节。而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所以处在曲线底部。“微笑曲线”也可以用“哑铃”来表示——两头的研发和市场环节较大,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最小。
中国的制造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国际分工中,仍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或者说“哑铃”的中间部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具有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的特征。这种模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而且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突出的问题尚存。
这种发展模式本质上很难长期持续。更何况近年来,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趋于动荡,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资源、环境和人力的制约日趋严峻,东南亚等地在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迎头赶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已经非常紧迫。
转型升级之路该往何处去?一句话,要从原来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加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种升级体现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上,就是制造业要从“微笑曲线”的底部向两端的高地攀登;从以代工为主的OEM模式,扩展到把研发设计和生产结合起来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即原厂委托设计)模式,以及以自有品牌完成从研发设计到销售整个流程的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即自有品牌制造商)模式;从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品牌密集型转变。
要实现这种升级靠什么?一方面,制造业要强化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创立自主品牌,从代工生产转向自主品牌生产。另一方面,制造商要向服务商转化,由提供单一产品升级为提供成套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由卖产品升级为卖服务。这样一来,原来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就转化为以产品为载体,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型企业了。
目前,我们已经走在这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之路上,任重而道远,而制造业的供应链创新是推动转型的重要力量。下面,我们选取五家各有特色的制造型企业,看看它们是如何通过供应链创新,实现从生产模式到价值链地位的脱胎换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