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沙堆将军山的革命故事

◎整理:李如松

1941年,在沙堆将军山对日伪军的反攻战斗中,我军士气旺盛,奋不顾身,与敌军激战两个多小时。这是当年江门、新会地区沦陷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我军牺牲十八名将士。真是:沙场殉国沙堆土,将士成仁将军山。

新建位于将军山半山腰的将军亭

日军入侵沙堆

1940年6月,抗日游击队联合那伏高勤部,袭击驻那伏的日伪军,生擒伪华南派遣军总司令方正华,全古井区为我军控制。但日军上尉村上逃回江门后,恼羞成怒,指挥日军飞机三次轰炸沙堆地区,造成沙堆前所未有的浩劫。当年,日军的铁蹄已踏入广州两年多,佛山、江门、会城亦沦陷了两年,珠三角广大地区的大小城镇大都落入日军手中。新会只余沙堆、银洲湖以西和新开公路以北的地区由我军驻守。

1941年农历五月初六下午3时,一队约百名日伪军,由古井经官冲越过牛牯岭,沿沙西南厚大路闯入沙堆。他们收下太阳旗,声言是国军,入宅美村、岗美村,出莲塘村闸口,开枪击伤一警察(后致死亡),由沙堆圩到云居祠(今沙堆中学)驻扎过夜,在上山头(山名)高点设哨。

我军连夜渡河布防将军山

日伪军入侵沙堆时,我军情报员立即赶往双水天亭,将日伪军的人数和武器装备等情况向指挥部报告,指挥部迅速作出连夜渡河痛歼敌军的决定。出发部队计有第七战区挺进第七纵队司令彭霖生的弟弟彭国彬一个连,钟炎如、赵不惊各一个中队,高勤率两个中队(李中堂、高澄波),廖仲轩和周汉堂各率一个中队,共约600名战士从银洲湖渡河,在古井长乐登陆,翻过牛牯岭到达沙西第二山对面的龙湾村。天明,指挥部设在将军山对面的园山仔(土名)。军事会议后,各队出发布防,具体为岗美村坑边一个小队,南边村左边山咀一个小队,右边山咀一个中队,老虎坑(土名)一带两个中队,留一个中队为后续部队。彭国彬连队一部分战士布防在将军山山顶。沙角村村民被我军保国卫土的精神感动,纷纷煮粥端茶,慰劳战士。有十多人协助部队把钢炮抬至南安村前望牛石(土名)阵地上,还有人协助战士在山顶挖战壕。

将士丹心酬祖国,英雄碧血沃青山

农历五月初七上午8时,望牛石的炮声一响,反攻开始了。由于望牛石与云居祠的距离较远,又或许目标计算误差,第一炮未击中云居祠的日军驻地,第二炮也未击中。日军听到炮声,从望远镜中发现了将军山山顶的我军,立即集合,跑步沿公路而出。至公路桥,一个日军领头兵被我军伏击在小山的神枪手一枪打死,大队敌兵不敢再前进,向左折入升堂村和南边村,再分为两路,一路攻南边左小山,一路攻右边的山咀。敌军向左山咀的我军发起攻击,遭到我军的顽强抵抗。此时,在老虎坑周围小山的我军齐向敌人开火,掷弹筒、手榴弹齐响。敌军以山坟作掩护,架起机枪向我军扫射,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占领了山咀。我军被逼撤到第二道防线。此时,敌军开始进攻老虎坑,但我军居高临下,以机枪、手榴弹等阻击,日军难以攻下。南边村右面的山咀,战斗最为激烈,敌人以掷弹筒轰击,欲乘浓烟前进,但也被守在山顶的我军击退。日军见我军据壕坚守,就派兵扛两挺机枪蹿到南边村山边的水泥楼,威逼村民胡世兰打开楼门,在楼顶架起两挺机枪,向山上我军疯狂扫射,掩护其正面进攻部队前进。

就在我军撤到第二道防线时,指挥部接获情报:古井敌人将派来援兵四百人,骑兵和炮兵由古井文楼经大迳(沙堆流水响的山路)出白美堂(土名)。此时,战场上空出现敌人的飞机,斗门方向的河面上有敌人汽艇,于是我军下令让部队向梅阁方向撤退,渡河过斗门,晚上再返回双水。但坚守在山顶的彭国彬连是最后撤离战场的。在三面受敌又没有友军掩护的情况下,将士们凭着战壕与敌人进行顽强战斗。因此,撤退时我军牺牲不少。我军从将军山撤至沙角村时,沙角村多名妇女从家里拿出粽糍送给战士路上吃,可见抗御外侮人人有责。

我军撤退后,古井敌军援兵已到,追至沙角村宝鸭山(土名),在山上架起山炮,向骑门迳方向轰击,但此时我军已渡河撤到斗门了。由于敌我军事力量悬殊,将军山最终失守,沙堆沦陷。

此次将军山反攻战斗,我军死伤四五十人,为国捐躯的包括彭国彬连长在内共十八人。烈士遗体由当年的达善医所埋葬,伤兵随军撤至双水。而日伪军伤亡也不少。

链接

据沙角村村民曾雨顺所述,他当年被日军拉去沙角九村扛木料,日伪军把此村十七户的木门、禾桶、木梯、小板凳等木料搬去,用于火化日伪军的尸体,烧了两日两夜。他眼见日伪军尸体有五六堆,放在公路边,每堆有十具八具,伤兵十多名由马匹驮往古井。

原陈炳炽纪念碑

原纪念碑及凉亭

忠勇可嘉:华侨募款修建烈士陵墓

抗日战争胜利后,加拿大温哥华沙堆侨安总会敬将军山抗日烈士忠勇可嘉,特募款修建将军山抗战阵亡将士陵墓及碑亭。当年由宋华宽、廖延佐等归侨协同新会沙堆乡公所办理。陵墓及碑亭建在将军山下的猪山(地名)。四周植以青松、红棉,陵墓前建有一座亭,供后人祭奠。亭的上面有一座持枪站立的抗日战士水泥塑像,陵墓对联是“十八头颅同一掷,五七战绩祀千秋”(“五七”指农历五月初七)。陵墓前左边约五米之处,建有原国民党陆军暂编五十四师二团一营少校营长陈炳炽纪念碑。纪念碑有一代名将张发奎题字“浩气长存”;纪念碑镶嵌陈炳炽戎装半身瓷像,碑中刻着“陈故营长炳炽纪念碑”,下方署名为抗日名将薛岳。右边建有纪念碑和凉亭,纪念碑有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全国防空委员会厅长及防空总监等职的将领黄镇球的题字“忠魂不朽”。

由于历史的变迁,原将军山抗战烈士陵墓和纪念碑亭已变成工厂。可喜的是,工厂老板为了让后人永记将军山那段抗日英雄历史,不惜花巨资,另在半山腰择地重建将军亭和高大的纪念碑各一座,上书“抗日壮士浩气长存”,供人们祭奠。

链接

陈炳炽是沙堆镇沙西村东成里人。他年轻时考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后来又在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由上尉参谋、上尉连长、少校团副,升为少校营长。陈炳炽于1942年冬与日寇作战,在湖南汉寿黄岭岗殉国,年仅三十岁,葬于南岳衡山忠烈祠。乡人及海外华侨以他忠于祖国、忠于民族,为他树碑。

笔者按:(1)本文根据《沙堆侨刊》前主编廖龙业先生、副主编陈恩海先生生前的回忆文章整理。

(2)本文的黑白照片是一位读者到加拿大探亲,在温哥华沙堆侨安总会翻拍提供。

(3)笔者是沙堆沙西乡岗美人,小时候经常听长辈讲述我军在将军山抗击日伪军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我们村中的小伙伴经常利用周日时间结伴到将军山抗战烈士陵墓玩,并登上山顶,在当年的战壕里玩耍。下山时,还在山中的石头下寻找子弹壳。因此对当年将军山抗战烈士陵墓的情景印象较深。 Fbmob8/62itLaryvCg62GMyky0/KVPnuxtyIufos41GrDBcLmLVzf6OLfVWZbG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