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4日,新会解放。之后,新会县人民政府致力于医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伤,在全县大力开展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
1954年6月20日至27日,新会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会城召开,县长党向民在会上作了题为“政府四年工作报告及今后工作意见”的讲话,提出了“稻田变粮仓,河流变鱼塘,荒山变果林,农村变花园”的口号。之后,“四变”便成为新会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和目标。
按照“四变”的要求,全县城镇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建设。其中会城镇先后辟建了盆趣园、北园(动物园)、儿童游乐园、艇仔湖公园、马山公园等,又在会城马路旁植树,陆续种下白兰、紫荆、樟树等各种树木8 000多株。
当时,为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县政府经常要召开大型会议,苦于没有专门的会堂,只好借用太平戏院作会场。由于戏院太小,许多大型会议无法召开,于是有人提议建一座专业的大会堂。此提议获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认可,遂责令有关部门组织筹建。
随后,便是成立领导班子和组建设计、施工团队。1954年初,新会县人民礼堂建设委员会成立,由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挂帅,成员有县建设科科长容辛、会城镇委书记李宁、会城镇政府干部梁柏南和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财政局局长等。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工程处内分为设计组和施工组。设计组由本地建筑师钟鸣负责,成员有本县工程技术人员钟雪、陶晃、梁达、谭振乾、莫世民、冯耀堂等人。施工组由会城工程队七级技工罗丁负责,下属有陈华(行政管理)、钟斌、容森、林沃(施工管理)和会城工程队以龚甫为首的30多名施工人员。
要兴建新会人民礼堂,首先是选址。建在哪里最好?有人提议建在新会书院与盆趣园之间那块空地上。这里背靠圭峰山,左有马山,右有犀山,前有会城河,坐北朝南,是为“风水宝地”。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会城始筑土城,县衙便设于此。明天顺六年(1462),县令陶鲁筑新会砖石城,县衙仍驻在这里。及至清代,县衙仍在此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编撰的《新会县志》所附《邑城内外全图》载,新会县署、参将署均设在此。民国初,县府亦在此地。1937年10月20日,日军出动飞机4架对会城进行轰炸,其中在东门火车站(今新会华侨中学)投弹13枚,县衙投弹1枚,其后又对会城实行6次轰炸,县衙房屋被炸塌。1939年4月,新会县府迁往双水天亭,1945年9月随军迁江门。1950年4月,新会县人民政府由江门迁入会城大新路原冈州中学校址,原县衙被荒废。据年逾八旬的莫春远回忆,那时,现在的会堂前种木棉树的位置有两间类似门卫的廊房,现在的主席台的位置有一个类似地堡的砖建筑,可能是日军占领会城时所建的岗哨(1939年4月2日,日军攻占会城后,即以平山小学作为司令部,直至1945年9月26日驻江会日军投降后才撤出),其余全为瓦砾地。经县政府、镇政府领导反复研究,最后确定新会人民会堂就在原新会县衙故址上。
要建人民礼堂,首先要筹集一大笔建筑费。但当时新会还很穷,1953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总支出才189.3万元,其中教育事业费100.2万元,文化、科学经费6.7万元,卫生事业费16.9万元,行政管理费59.6万元,抚恤、救济费2.7万元,而经济建设费仅为6.6万元,靠地方财政拨款建礼堂,根本不可能。有人提出了“拆祠堂、建礼堂”的办法。那时,会城有祠堂600多座,今新会公安局、金田酒店、东方红中学、实验小学、红卫小学、五显冲小学、工人文化宫附近都是成片的祠堂。人民礼堂兴建时,农村土地改革和城镇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会城及各乡村的祠堂均由政府接收为公产,用作学校、粮仓或政府办公场地。经新会人民礼堂建筑委员会讨论,觉得此办法可行。于是把那些破旧的或影响城镇改造的旧祠堂拆卸,把青砖、木柱、屋梁、花岗石条石等搬来礼堂工地,连礼堂门前的那对石狮子,也是从双水豪山张将军家庙搬来的,因而大大节省了购买材料的费用。
选址定了,随后便进入人民礼堂的设计阶段。新会人民礼堂要建成什么样子,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数。他们从没有建过甚至未见过这么宏伟的建筑,会城也没有参照物,那时,北京人民大会堂还没有兴建。为扩展视野,启发灵感,党向民带领一班设计员、施工员前往广州及外省观摩,考察当地各款会堂、教堂的造型和结构。
钟鸣是会城沙堤村(今仁义村)人,对建筑颇有造诣,是本县著名的建筑师,他受命负责新会人民会堂总体设计。从外地考察回来后,他苦思冥想,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又与设计组人员反复研究修改设计方案。
1955年1月,由钟鸣设计、陶晃绘制的新会人民会堂第一张图纸出笼。它是一张总平面图,内容包括会堂的长宽及周围的布局,含花坛的设置及所种的树木和花草品种。之后又设计了立面图,送新会县人民礼堂建设委员会审批。
设计方案审定后,又开始基础和结构设计。从1954年4月至1955年3月,设计组陆续绘制了《人民礼堂正面立视图》(由钟鸣设计、莫世民绘制)、《人民礼堂背面侧面立视图》(由钟鸣设计、莫世民绘制)、《人民礼堂基础平面图》(由钟鸣、谭振乾设计,莫世民绘制)、《人民礼堂柱、墙大样图》(由钟鸣、谭振乾设计,梁达绘制)、《人民礼堂一层平面图》(由钟鸣设计,莫世民、梁达绘制)、《人民礼堂二层平面图》(由钟鸣设计,莫世民、梁达绘制)、《人民礼堂天沟平面图、纵构图》(由钟鸣设计,莫世民绘制)、《人民礼堂座池屋面图》(由钟鸣设计,莫世民绘制)、《人民礼堂屋架大样图》(由钟鸣、谭振乾设计,莫世民绘制)、《人民礼堂混凝土楼厢图》(由钟鸣、谭振乾设计,梁达绘制)等十多张图纸,送新会县人民礼堂建设委员会审核。
设计图纸经县建设科、人民礼堂建设委员会审定后,1955年夏秋之际,新会人民礼堂工程正式动工兴建。
按照设计,新会人民礼堂长62米,宽25.5米,高16.64米,建筑面积2 828.36平方米,连同会堂前的广场、周围的花坛、绿化树,总占地面积共2万多平方米。
人民礼堂工程动工,首先要开挖90个基础坑,那时没有挖掘机,全靠人力用锄头、铁铲、泥篸等工具施工。而施工人员,则是动员县直机关和会城镇政府干部、群众团体、企业职工及新会一中的师生,以义务劳动的方式进入工地施工。县委书记党向民也参加过人民礼堂工地的义务劳动。
人民礼堂的基础没有打水泥桩、松木桩,而是采用大放脚自然桩,共设桩柱90个,按照不同的承重力,砖石桩的边长有75厘米至2米共8种规格,深度为2.05米至4.28米。底层用沙石垫平,然后用砖砌成桩台,逐级收窄成为实墙。实墙分子、丑、寅、卯4种,子墙厚度44厘米,丑墙厚度50厘米,寅墙厚度24厘米,卯墙厚度34厘米。墙体由会城建筑队的泥水匠负责施工。全座建筑只有楼座下方4根水泥柱,其余全为砖柱,整座建筑是为砖木结构。
人民礼堂设有楼座,楼座宽24.5米,深7.96米,用水泥预制梁板构建。楼座两旁各有一条宽5.05米的廊道,廊道内侧各设有5个飘厢,用于观看演出及安装射灯等设备。廊道北端有楼梯与主席台相通,南端有楼梯与门厅相通。
人民礼堂的屋架为弧形金字塔架,长24.5米,高4.8米,用木制成,一共有9榀,由会城木器厂的木工师傅在礼堂工地内施工。
屋架做好后,就要吊装。这就是民间建屋的“上梁”。按照习俗,这是要大肆庆祝的,但那天没有搞任何庆祝活动,没有放鞭炮,也没有摆酒,而党向民却悄悄来到施工现场。
吊装木屋架是人民礼堂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那时,没有起重设备,唯一的设备是手摇起重机。吊装工程由施工长罗丁和木工技术员区登负责组织和指挥。当时在现场的设计组成员冯耀堂在其《楼台生辉,先辈流芳》(新会区土木建筑学会2016年编印)一文中忆述:“在建筑施工中最关键的是屋顶安装那九榀木屋架,榀木屋架有25米跨度,足有30吨重,要将它吊装到17米的柱顶上,当时没有专门的起重设备,老鹤(钟鸣)和罗丁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想方设法,确定用杉木接成高杆,釆用单杆配合手摇起重机吊装的办法。吊装屋架时,党向民书记亲临现场,老鹤也和我们到现场观看。当时的场面令我终生难忘:整个工地上鸦雀无声,只听见那手摇起重机的咔咔声,看着木屋架徐徐吊起。那天木工技术员区登出尽了风头,他有胆识,灵活地爬上十七米高的柱顶上指挥屋架起吊。待屋架吊至适当高度时马上把它扶正,然后钉上,连系杆件。第一榀屋架安装好,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当九榀木屋架整整齐齐地安装在柱顶上,显得十分壮观。”
屋架吊装好后,便架设桁梁、檩条,铺设瓦面。人民礼堂的瓦面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瓦筒,而是采用当时最新式的建材石棉瓦。这既减轻瓦面重量、方便施工,又款式新颖、美观大方。有些不明就里的人见屋顶是西式建筑,联系到同一时间苏联专家援建的新会拖拉机站,以为这也是苏联专家援建的。殊不知新会人民礼堂其实是新会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是货真价实的“土特产”。
人民礼堂一层的北端为主席台(舞台),宽17.6米,深9.34米,主席台外边为弧形,前设低两级的乐池(发言台)。地面均用厚梗木板铺设,以使其具有弹性,符合戏剧、舞蹈演出的要求。主席台的两边分别为大会秘书处(礼堂管理处)和主席团会议室,后面为主席团休息室。而一层廊道的北端尽头则分别为男女洗手间。
人民礼堂一层观众席长27.66米,宽17.6米,从大门口向主席台倾斜。设座位2 000个,为木制连排椅,座位分东座和西座,中间用走道隔开。连同楼座,共有座位2 400个。
人民礼堂的二楼是楼座和回廊,为混凝土结构,后座为观众席。回廊宽5.37米,木地板。两侧均设有两边各长2.38米、向外突的三角形飘厢5个,用作观众席及安装射灯等设施。
人民礼堂正面设大门5扇,每个宽2米、高3米,供与会人员进场时使用。门厅两侧各设偏门1扇,比大门略小,与礼堂内走廊及上楼座楼梯相通。礼堂两侧各设1.4米宽、3米高的小门12扇,供与会人员退场时使用。如遇紧急情况,可作逃生门。
人民礼堂大门前设一门厅,宽6.03米,竖有5根门柱。门柱前是5.2米×25.55米的平台,平台下面是9级台阶,平台和台阶全用花岗石条石铺设,两侧各放置一石狮子。
人民礼堂的墙体、楼面、瓦面工程完成后,随即进行天花板安装。那时,国内还未有胶合板生产,人民礼堂天花板是用1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接而成,面积6 500平方米,由会城木器厂的木工师傅施工。
人民礼堂的门、窗、楼梯,由谭达设计,会城木器厂的师傅加工并安装。
人民礼堂的天花板工程完成后,便把墙体粉刷、木器上漆,之后安装水电、音响,分别由新会供电公司、会城自来水厂和新会县广播站负责。
1957年秋,新会人民礼堂工程竣工,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建设速度、建筑工艺和质量受到人们的称赞。
由于兴建新会人民礼堂的设计人员和部分施工人员原是公务员或国企员工,有固定薪水,无须额外支付设计费及工资,临时雇请的技术人员,每天工薪仅为15斤米(折人民币2.19元),泥仔工每天7斤米(折人民币1.02元),而开挖、回填土方,搬运建材等,则大多是以义务劳动形式,由县镇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在校学生去完成,因而兴建新会人民礼堂需支付的费用不多,据说,整个工程才花了4.5万元。
今年84岁的龚甫参加了新会人民礼堂兴建的全过程。他从泥仔、学徒做到技术员。1958年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时,龚甫与张东成两位参加过新会人民礼堂建设的工人,与另外10名广东人一道,被征召前往北京,参与人民大会堂的建设。
时间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会人民会堂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已显得有些残旧。而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无论开会或演出,都有大量人员聚集于会堂,万一发生坍塌,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安全,1987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委托权威部门对新会人民会堂进行房屋安全鉴定。经专家检测,新会人民会堂沉降稳定并在合理范围之内,墙体未出现裂缝,只是木屋架有几处开裂,屋顶石棉瓦有几处漏水,存在安全隐患,需检修后方可继续使用。
为保证与会人员的安全,也为使这一地标式建筑更加靓丽,新会县人民政府决定对人民会堂进行大修,并组成人民会堂大修领导班子。大修工程由新会县建筑工程公司承包,负责人为叶柏联,由新会县建筑设计室设计,设计室主任为施炳驹。
在新会土木建筑学会顾问刘伟成的引荐下,笔者采访到负责人民会堂大修工程的首席设计师莫春远,他向笔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新会人民会堂大修期间所发生的故事。
莫春远受命负责人民会堂大修工程的设计。他先带领设计团队对新会人民会堂进行现场查看、检测,得到一系列数据后,认为会堂基础沉降均衡,且经30多年使用,其基础承重力可提高二成。而本次大修把木屋架换作钢屋架,其总重量比原木屋顶要轻,因此无须加大承重基础,墙体也不用拆卸,对屋顶大修后可继续使用。
莫春远说,当时就更换屋顶所用材料问题,曾进行过一番争论。用传统中国瓦肯定不行,而石棉瓦证实不够坚固耐用,且石棉含对人体有害物质,已被禁止在公共建筑中使用。若使用预应力钢筋土预制大型屋面板,又因会堂原开间不规则而无法安装。适好有人了解到深圳有家外资厂叫华南建材有限公司,生产一种新型建材叫泰柏板,县建委便安排施炳驹、莫春远等人前往深圳考察。他们了解到它是一种塑料泡沫,厚度为70.7毫米,强度较强,且有隔热效果,为1.22米×2.44米规格型材,并索取其性能、价格、安装技术、质量保证等资料。他们又了解到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的摄影棚屋面也是采用这种材料,效果很好,两人回来后便如实汇报。经有关方面研究,最后决定采用泰柏板作人民会堂瓦面材料,并向厂方订购了足够数量。
由于泰柏板是新型建筑材料,以前从未使用过,虽然厂方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数据,但为慎重起见,承建方新会县建筑工程公司还是委托李锦勋、陈耀宗两位工程师对深圳华南建材有限公司使用美国卡文顿技术和设备生产的泰柏板随机抽样,进行荷载试验。按照当年国家颁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TJ321—76《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简称“质量验评标准”)的规定,对泰柏板强度、刚度和裂缝宽度、允许挠度进行荷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质量验评标准”的要求。工程师认为“泰柏板的特殊空腹结构,不但做到合理利用材料而且减轻构件自重和改善构件的保温、隔热性能。……当泰柏板作为筒支构件使用时,构件的各部分受力十分明确:上涂层承受压应力,下涂层承受拉应力,而之字条承受剪力。这种受力状态从形式上与桁架相似,因此可以设想泰柏板分解成若干个平行弦乃小桁架”,说明泰柏板作为屋面构件是安全、可靠的建筑型材(《泰柏板的荷载试验》,新会县建筑学会:《新会县建筑技术汇编》,1990年)。
瓦面材料选定后,便开始进行屋架、天花板的设计。新会人民会堂大修新会县设计室的设计团队有几十人,负责设计的首席设计师为高级工程师莫春远。
莫春远先在县建委找到当年由钟鸣设计的图纸并复制了一份,然后参考原图标示的尺寸,逐项设计。从1988年1月至5月,莫春远带领谭向东、区宇民等人陆续设计、绘制了《钢屋架详图》《钢结构施工说明》《天花板主龙骨仰视图》《天花板平面图》《天花板剖面图》《天桥节点大样图》《支撑系统布置图》《屋架弦杆拼接详图》《上下弦支撑详图》《垂直支撑及桁条图》《∠∠详图》《节点详图》《泰柏板施工说明及节点图》等十多张图纸,经新会县建筑设计室主任施炳驹审核后,报上级审批。
新会人民会堂的新屋架按照泰柏板的外形尺寸,用角钢焊成,为梯形屋架,高3 209毫米,宽24 980毫米,起拱度为55°。所用材料按GB700—65《普通碳素钢钢号和一般技术条件》要求,采用平炉或顶吹氧气转炉3号沸腾角钢制造。焊条采用GB981—67《低碳钢及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条》规定的T420-425型焊条。螺栓采用GB700—65《普通碳素钢钢号和一般技术条件》规定的3号钢制成。构件按GB18—66《钢结构工程及施工验收规范》(修订本)规定的要求进行制作、安装和验收。
钢屋架制造工程起先由会城泗丫船厂承接。他们把部件按图纸要求在工厂切割好后,运到人民会堂现场焊接、拼装。此时,会堂的座椅已全部拆去,座位席便成为工场。在施工过程中,莫春远发现焊工的资质达不到设计要求,便向总承包方新会县建筑工程公司提议更换焊工。总承包方接受莫春远的提议,更换了焊工,并对不合格部分构件重做或加固。
钢屋架做好后,起吊又是一个大问题。此时,会堂只拆卸中间大堂屋顶,两边走廊及大门、后台都无拆卸。侧门仅有1.4米宽,且有5级台阶,吊机不能开进去,大门虽较宽,但有9级台阶,吊机也不能开进去。几家吊装公司看过现场后不敢承接。
据莫春远回忆,承接起吊任务的是会城起重队。他们先是把普通打桩机改为简易起重机,拆卸后运入会堂工地重装。简易起重机的桩柱不够高,便在桩柱绑上钢条,上面接驳一根粗木杉,用飞缆固定,再装上吊钩。起吊前,先在梁柱顶端加装钢垫套架。第一个钢屋架起吊那天,莫春远也在现场,据他回忆,指挥起吊的是会城起重队负责人高钦和外号叫“三少”的技术员。因有二楼回廊阻隔,起吊时,要斜着缓缓吊起,待一头高过二楼回廊后,向回廊插入,再把另一头升高,越过二楼回廊后再平衡起吊。吊至适当高度,再缓缓移至柱顶,用飞缆固定,校正后,把钢屋架与梁柱顶钢垫板焊牢,再用连杆把屋架固定。整个起吊过程用了5个多小时,在场的人粒声唔出(一点声音都不出),只听见指挥员的号令,场面十分紧张。直到屋架固定好,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新会人民会堂钢屋架共有9榀,起吊时间用了好几天。钢屋架起吊好后,便安装屋架支撑、桁条,再铺放泰柏板。
泰柏板的施工由新会县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按设计要求,每块泰柏板的各边增加低碳冷拔钢丝,钢丝的抗拉强度为每平方厘米200公斤;在泰柏板两面用100#水泥砂浆作结构层,水泥砂浆厚度为25毫米,加厚后的总厚度为107毫米,在板底四角预埋钢板作焊接件;每块泰柏板与槽钢桁条焊接为3处,每处焊缝长度为4厘米;两块泰柏板之间留1厘米接缝,用以灌注防水胶。
新会人民会堂使用的防水胶是由上海一家化工厂提供的,经试用,发现日晒后出现许多气泡,气泡穿后就会形成小洞,导致漏水。经向厂家反映,厂家更换了配方,但仍有少量气泡。工程技术人员商讨补救办法。有人提议在泰柏板外加盖星瓦,这样既可遮蔽泰柏板不受太阳直射而避免防水胶遇热产生气泡,又可延长泰柏板的使用期,还为屋面加了一个隔热层。大家觉得很好,于是便设计出方案让领导审批。方案获批后,施工人员便在泰柏板上加装一个轻型角钢屋架,再在上面铺上镀锌星瓦。两层瓦面之间相隔80厘米,这层空隙又为检查人员提供了方便。据新会区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主任余建平说,他从2006年起,每年都钻进这个夹层对会堂的屋顶进行一次安全检查,觉得既方便又安全,如若没有这个夹层,安全检查则十分困难、危险。
由于大修后屋顶星瓦的颜色、款式与原来的石棉瓦十分接近,不知内情的人认为工匠们技术高超,修旧如旧。
屋顶瓦面做好后,便做天花板。天花板长36.25米,宽24.5米,总面积888.1平方米,全用夹板做成,由新会县建筑工程公司施工。
屋顶工程完成后,又把内外墙粉刷一新,也由新会县建筑工程公司负责。
之后便是安装灯光、音响、空调,由新会县建筑工程公司发包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施工。
观众席的座椅,大修后由原先的硬座改为软座,两排改为三排,座位数缩减为922个(一楼742个,楼座180个)。
1989年秋,大修工程完成,焕然一新的新会人民会堂呈现在人们眼前。大门上方,嵌着由国务委员朱学范题写的“新会人民会堂”六个大字。据说,整个大修工程总耗资100多万元。
后续又在舞台后面扩建一长23米、宽6米的两层厅房,一楼用作化妆室,走廊与舞台相通,二楼用作主席团会议室。
2005年,再在化妆室后扩建7米×18米的演员休息室。新会人民会堂便有了现在的布局。
新会人民礼堂设计图
(图片来源:《楼台生辉先辈流芳》)
刚建成的新会人民礼堂
(图片来源:《楼台生辉先辈流芳》)
1959年的新会人民会堂
(图片来源:《一城锦绣》)
1969年的新会人民会堂
(图片来源:《一城锦绣》)
2012年的新会人民会堂(李兴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