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课程设计与创新

一、课程介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以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为主,为全校公选课,共18个课时,1个学分。选修该课的学生覆盖全校不同专业,为保证小班教学的体验效果,每班人数保持在30人以内。课程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40%(考勤、发言、小作业)+课程作业60%构成。

该课程以生涯适应力的新理念为教学理论基础,以游戏化的思维方式设计教学过程,以小组团队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学。

二、理念与目标

生涯适应力理论的内涵符合后疫情时代的特点,萨维科斯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在应对当前和临近的生涯发展任务、生涯转换和生涯问题时的准备程度和心理资源,使其能够在生涯角色中实现自我概念,体现了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面对挑战所具备的核心能力。萨维科斯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涯适应力四维理论建构模型,它包括生涯关注(指个体对他自己未来生涯能够有所关注)、生涯控制(指个体相信他们对于建构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自我决定和负起责任的)、生涯好奇(指个体的好奇态度)和生涯自信(指个体对自己生涯问题解决能力的信心及其自我效能信念)四个维度。因此,本书提出以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新理念,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从生涯适应力的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高“元胜任力”来增强学生应对未来生涯变化的能力。

(2)通过改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反思精神。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调动其学习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而自主投入其中,达到优化课堂学风的目的。

(3)提高学生进行生涯实践和职业探索的主动性,能把所学知识和工具直接应用于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生涯发展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勇于尝试并善用机遇,正确看待生涯中的偶发事件,并学会利用机遇创造机会。

三、课程创新点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游戏化思维的理念设计课程开展模式

在课程设计上,课堂全程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和课程考核作业。小组每堂课的考勤、成员参与课程的活跃度和发言表现直接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课程利用游戏化的思维,既有“个人作战”也有“团队作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权,在教学设计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每节课后小组分数会通过积分、排名的方式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形成良性有趣的竞争氛围,促进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同时,这是一个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组织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的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

(二)促进教学的多元化:运用团体辅导、团队互动等教学活动形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实践性的学科,单纯枯燥的理论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内容也难以被学生接受。因此,课堂采用团体活动体验和思辨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这不仅让学生在团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生涯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反思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同成员在团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组长、发言人和组员等),通过团队任务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等活动互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培养团队精神。活动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吸收掌握课程知识。以团体活动的形式传授知识点,强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真正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进行生涯发展和职业探索的主动性。

(三)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开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实践性研究课题

课程创造性地增加了学生项目式研究课题的实践环节作为考核作业。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起源于美国,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根据主题、案例和材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自己总结和学习,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题(见附录1),利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对某个主体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研究,形成课题的成果,并分组在课堂上汇报,实现知识共享。这是一个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组织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研究创新等多种能力的机会,若学生将课程知识学以致用,学会分析职业生涯问题,提高自身的生涯适应力,就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变化。

四、课程开展

(一)教具设计

(1)教师每堂课给各小组发放一张小组评分表,要求小组完成相关分数记录后,将其交给教师统计并作为课程资料保存。小组成员全部到齐计全勤分3分,按学生发言质量教师给予课堂得分15分,按课堂作业完成质量计13分。

(2)教师准备适用的分数牌(15分),在学生课堂发言后及时给予其相应的分数反馈,方便学生记录课堂得分。每节课发言总分最高的小组获最佳表现奖,课程结束时小组总分排名前两名的小组成员有加分奖励。每节课后教师及时公布小组总分及排名情况,鼓励学生下节课积极表现。

(二)教学资源

在理论基础上,参考了萨维科斯、班杜拉、里尔登等学者的经典英文文献和书籍,如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生涯适应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设计上,参考了《四元八步:脑友好型课程设计》的理念,课堂每20分钟左右传递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每隔810分钟变换一次教学活动方法,以保持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除此之外,课程内容还参考了《能力陷阱》《幸运绝非偶然》《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等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思维的书籍,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具有思辨性与创新性、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了增加课程的丰富性,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符合学生兴趣、发展与需求的视频,包括综艺节目《奇葩说》的辩论节选: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个;樊登读书会的讲书片段《意志力》《考试脑科学》《跨越式成长》等。这些视频资料不仅紧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是对课程教学的进一步补充和拓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辩证思维和反思能力,实现提升生涯适应力的课程目标。

五、课程评估

(一)整体评价

在完成课程后,让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按照15分进行评价(见表0-1),1表示很不满意,5表示很满意,分数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通过分析发现,教学内容的平均得分为4.27,教学形式的平均得分为4.29。从折线面积图(见图0-1)可以看出,学生对各个评价题目的平均评分都超过4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认同或完全认同课程教学的效果良好。

表0-1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评价

图0-1 整体评价得分

(二)生涯适应力

从折线图(见图0-2)中可以看出,生涯适应力问卷中的大多数题目,学生后测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前测的得分,说明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后生涯适应力得到显著提高。

图0-2 生涯适应力得分

(三)学风优化

从环形图(见图0-3)可以看出,全部学生都偏向认同课程设计和课堂形式有助于优化课堂学风的说法,且有86.5%对此说法是比较认同或者完全认同的,说明该课程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课堂学风。

图0-3 学风优化得分 pyagGEbHwMkWDlL3QA+gOtjsojl6TTH2mYEXKZWLENxvuFhBYwQg8ZUqq3OliF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