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大学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2020年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的调查发现,超过87%的被调查者认同清晰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制定目标,为找工作提前做好准备。61%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才发现很迷茫,46%的大学生没有提前准备导致简历单薄,36%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不具备工作要求的能力。因此,面对日趋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让大学生尽早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未来方向和学习目标,在大学期间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提升能力、充实简历才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工作世界、提升职业能力、树立合理的目标、采取适当的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个人潜力,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为高校毕业生成才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近年来,随着生涯规划理念的更新、社会行业职业变化迅速,过去以“职业匹配论”为理论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以“匹配论”为基础的生涯规划课程强调学生需要明确一个合适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但在如今这个行业、职业迅速变化的时代,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也有了更多变数和可能性,静态单一的“匹配论”已不完全适用,萨维科斯(Savickas)提出“生涯适应力”的概念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为了使职业规划课程更具创新性、科学性和时代性,适应后疫情时代社会变化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本书适时提出以“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新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使其在环境变化中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出职业转变、职业困境和职业危机中所采取的正确应对措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主动适应、及时调整、合理转化,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

以“生涯适应力”为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探索,通过提高“元胜任力”来增强学生应对未来生涯变化的能力。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理论基础、设计理念、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考核方法、课程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立德树人的就业育人目标。通过游戏化思维的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的考核方式、团体活动的师生互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课程经过两年多的设计、讲授和打磨,同步开展了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统计,显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成熟、成型,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教学新模式,具备良好的推广价值和条件。

本教材的课程编排和设计由理论知识学习到理论与实践融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锻炼个人能力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构建了系统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主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科研支撑

课程教学的效果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评估,因此本教材中的课程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同步开展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干预对象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同时考察课程设计、课堂开展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提供参考。研究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分别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在课堂上对学生使用编制的问卷(见附录2)进行数据收集,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问卷数据。

在定量研究上,调查问卷采用学者赵小云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学者于海波等人修订的《生涯适应力量表》中文简短版以及栗民和董小刚编制的部分《学风量表》。研究数据分析显示课程对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显著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在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自信、生涯调适和生涯人际方面。此外,学生的课堂学风与生涯适应力具有正相关性,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学风优化有促进作用(具体数据见附录3)。在定性研究上,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对课程的反馈,了解学生对项目式学习和课程的感受与收获,并对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数据综合分析,进一步改进和调整课程内容和设计。

二、课程思政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到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课程思政”概指各类课程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相互融合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推进。课程思政让高等教育重新回到培养人的本位上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办学宗旨和任务,真正解决“教书而不育人”的问题,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鉴于国家对开展课程思政的要求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推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对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说,一方面除了教给学生自我探索、职业目标定位、岗位适配度分析等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唤醒学生的生涯信念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多尝试、敢担当、勇作为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不同时期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标准和需求的转变,加之乡村振兴、西部计划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都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适时引导、及时厘清学生的认知误区,促进学生正视自我、转变观念、择己所爱、干己所长、干世所需,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共筑中国梦相结合。因此,本教材顺应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趋势,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知识点和教学案例,方便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和引导,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设计和教育效果。

三、课程理念

本教材的课程设计在经典生涯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多个后现代主义理论,除了“生涯适应力”理论外,主要受到以下几个理念和理论的引导: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课程不仅给予学生关于自我和职业的知识,而且重视提高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也就是决策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元认知的技能、改变一些局限性或不合理的认知、更新认知观念,并培养学生 世纪可持续职业生涯所需的认知能力。

SCCT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选择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不应过早限制学生的选择和可能性。事实上,大学生活本身就是探索职业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自我效能、结果期待、社会支持或障碍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

社会学习理论:该课程不再简单地以确定一个职业目标的匹配论为基础,而是强调个体必须扩展其能力与兴趣,生涯决定不能仅基于现存的特质。课程除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过往经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个体新的生涯发展行动。通过各种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和职业偏好的变化,并充分利用偶发事件抓住机遇,增加更多的选择。

面对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情况,有必要改变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本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采用游戏化思维的理念,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教学。在课堂实施上,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传授知识点,在教学形式、课堂准备、教学重点、案例运用、活动开展、教师引导、课程作业等方面均有非常详细的指引,大大降低了新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难度,也为有授课经验的教师进行课程更新和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启发,是一本“手把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指南手册。因此,本书适合生涯教育教师、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心理教师等使用,既能帮助新手教师快速学习并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来,又能为有经验的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发,对于生涯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衷心感谢为本书撰写章节的生涯教育工作一线教师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生涯教育专家、学者们的智慧结晶,再次表示感谢!生涯教育工作无止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所促进,对生涯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工作有所裨益,进而使学生真正提高生涯适应力,实现个人的认知成长与思维升级,合理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生涯问题。

孙 竞
2022年10月 vaZttyiz6oLEaL45ffmNL5KmD78HKZsnsm5FHJSmji1dTNR2Axv7DB4uJ6QBqV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