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日 依 山 尽 [2] ,
黄 河 入 海 流 。
欲 穷 [3] 千 里 目 [4] ,
更 [5] 上 一 层 楼 。
清·杨晋《黄鹤楼图》
[1] 鹳雀楼: 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
[2] 尽: 落下;消失。
[3] 穷: 穷尽。
[4] 千里目: 眼界宽阔,看得远。
[5] 更: 再。
夕阳傍着山头慢慢落下,
黄河朝着东海滔滔奔流。
若想能看到更远的风光,
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人。盛唐著名诗人,遍游山水,长于边塞诗,与岑参、高适、王昌龄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有六首诗传世,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登鹳雀楼》《送别》《宴词》等。
这是一首全篇对仗工整的五言绝句。写日落时山河的苍茫壮阔以及诗人登高远望的感悟。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登楼远眺的情景。绵绵万里河山似乎浓缩在这短短十个字中,让人如临其境。一个“依”字让读者感觉到太阳一点一点顺着山势,慢慢落到山那边去,仿佛看到了日落的全过程。“白日依山尽”写的是眼前景象,“黄河入海流”则写的是诗人遥想的景象。眼前之景和遥想之景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非常宏大的气象。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诗人望景之所感,想看更多更远的景象,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这里十分自然地把道理与景物融合在一起,看似不说理,而理在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早已超越了诗歌的范围,成为人生的至理名言。它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探索真理、探索未知世界,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要我们能够“更上一层楼”,就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美丽风光,就可以达到完全不同的新境界。
全诗语言朴素浅淡却极为工整。而这种工整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让人一看就觉得美。同时,诗人用极简的语言造就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丰富的想象中体味落日、高山、黄河、海洋的气势。这首诗具有激越昂扬的个性风格,短短二十个字,令人回味无穷。
诵读时,要感受诗歌所展示的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象,声调铿锵,语气激昂。注意节奏划分,可以整体处理作“二三”分割,或者细分为“二二一”停顿。但为了整体性,后两句可以强调“千里目”和“一层楼”而不作细分。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释义: 百尺竿头即百尺高的竿子。佛教以此比喻道行修养达到的极高境界。整句话原意是说,修行到极高境界,再上一步才能修成正果。后借指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请谈谈你对“经典阅读”中的语句的理解,以及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