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眠 不 觉 晓 [2] ,
处 处 闻 啼 鸟 [3] 。
夜 来 风 雨 声 ,
花 落 知 多 少 。
明·沈周《落花诗意图》
[1] 春晓: 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 不觉晓: 没有察觉到天亮了。
[3] 闻啼鸟: 听到鸟叫声。闻:听见。啼:(鸟)叫。
春天酣睡以致睡到了天亮,
到处都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起昨夜的阵阵风雨声,
不知道有多少缤纷的落花。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因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其诗淡雅清新,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并称“王孟”。代表作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这是一首简单而又奇妙的诗。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的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
诗的第一、二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实,写诗人春夜睡得很香很甜,天亮才醒来,醒来后听到窗外一片鸟儿的欢叫声。诗人没有具体描写满园春色,只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明媚的春光里,鸟儿欢叫着,诗人心情舒畅。
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虚,鸟儿们的欢叫声让诗人回想起昨夜隐隐约约听到有阵阵风雨声,那盛开的花儿又被摇落了多少呢?这两句诗写了夜里的春风、春雨、春花。从前两句来看,夜里的春风春雨一定是轻风细雨,因为伴随着风雨声,诗人酣睡梦甜,而早晨是如此清新明媚。但风再轻、雨再细也会摇落春花,因此,“花落知多少”蕴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忧伤和难以排解的惆怅。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音韵灵动,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诗人的听觉捕捉到春天的鸟鸣声、风声、雨声,共同合奏成了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导向广阔的大自然,引领读者去想象那夜里的春风、春雨,那些娇艳的纷纷洒洒的花儿,以及鸟鸣啾啾的无边春色。
充分体会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春花逝去的淡淡忧伤和微微惆怅。朗诵时,注意节奏和停顿。前两句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宜过大。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读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宜重读“花落”,逐渐降低“知多少”的音量,以此来表现诗人对落花的惋惜之情。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谚语
释义: 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短语或韵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由口头传下来的。上面的谚语是说,春天的雨水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秋冬的霜对农作物和农民都是不利的。民间谚语还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请对照“经典阅读”中的中国谚语,写一句你的国家类似的谚语并翻译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