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中 相 送 [1] 罢 [2] ,
日 暮 [3] 掩 [4] 柴 扉 [5] 。
春 草 [6] 明 年 [7] 绿 ,
王 孙 [8] 归 不 归 ?
明·萧云从《长亭送别图》(局部)
[1] 相送: 与亲朋好友分离时,送对方离开。
[2] 罢: 完毕。放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做完一件事。
[3] 日暮: 天黑下去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即傍晚。
[4] 掩: 关门。
[5] 柴扉: 柴门,用树枝、木杆做成的门。形容住房简陋,生活贫苦。
[6] 春草: 春天的草。
[7] 明年: 一作“年年”。
[8] 王孙: 王侯的子孙,也泛指一般的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我在山中送别友人回来,
回到家天色已晚,掩上柴门。
明年春天草又会变绿,
朋友啊,你回不回来呢?
王维(约 701—761),字摩诘,盛唐著名诗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精于诗文、音乐、绘画,尚佛,诗作意境高远,画意俱足,颇有禅趣,有“诗佛”之称。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使至塞上》《终南别业》《鹿柴》等。
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别的情景,而是写对重逢的期望,角度独特,更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的第一句“山中相送罢”,一开头就告诉读者,友人已经离开了,用一个“罢”字把送行时的不舍和感伤一笔带过,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黯然神伤。第二句则从白天送走友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从友人离开到夜幕降临这段时间,诗人并未交代,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读者完全能根据生活经验感受到友人离开后诗人的寂寞神态、惆怅心情。诗人不写与友人话别的场景,也不渲染与友人分别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让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变得更浓重。这表明诗人虽身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耐人寻味。
诗的第三句“春草明年绿”使整首诗有了色彩和画意,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再赏明年春色的深情有了借以托喻的美丽物象。最后一句“王孙归不归?”不是在友人离开时问出,而是在友人离开后浮上心头,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手的当天就担心会很久见不到他,担心他明年将不会回来。
全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真挚的感情。
这首诗简单朴素,“日暮”“柴扉”“春草”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素材,却能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诵读时,可以通过降低音调、放慢语速将诗人的“不舍”“伤感”表现出来。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战国·庄子《庄子·杂篇·渔父》
释义: 人的心意诚恳到一定程度,便可感天动地,就算是金石也可为他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致志、诚心诚意地做事,任何问题都能解决。
请根据“经典阅读”中的语句,写一段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