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小事做起

广州有一家十分著名的小面馆,名叫“遇见小面”,属于一家非常著名的餐饮品牌。小面在重庆是最简单的饮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简单到只能用“小”这个字来形容其内涵。在我的记忆中,第三军医大学的门口有数家卖小面的店,将面条扔到锅里,再扔进几根藤藤菜,几分钟后捞出来盛到碗里,淋一小勺现成的辣椒拌花椒油,小面就做好了。

小面做起来很简单,从加工到配菜再到配料,都恰到好处,经济又实惠,所以重庆人都喜欢。对于食客来说,碗里的内容越丰富越好,但对生意人来讲,要讲究效率,更要讲究效益,于是便只有如此简单了。

生意人用最简单的食物满足了食客们最基本的需求,这其实就是极简。在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里,这种极简恰如其分,不多不少,所以受人欢迎。

千里之外的广州,“遇见小面”做的还是一碗小小的面条,而从其多家连锁店面及店门口人山人海的等位人群来看,这显然已不再是一碗面条那么简单,已是个不小的企业。老板不是在做面条,而是在做事业。小小的一碗面条竟让老板成就了一番事业,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做一碗小面竟然能做得如此成功,到底是怎样的秘诀呢?有一天,我正眼巴巴地向店里张望时,影壁墙上一句话给了我答案:把一件小事做好。一句如此简单的话,道出了其成功的秘诀。

在人们的心目中,成功的标志都是做大事。中国人从学生时代就被鼓励着将来当科学家,当教授,当院士,当大角色,很少有人从内心深处想做小事情。小事情难道就无法成就伟业吗?恰恰相反,世界上很多伟大的事情开始的时候其实都是很小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那显得微不足道,而当那些伟人们为之付出心血并最终将其做成大事时,人们才看到其中的伟大。

与小面类似的案例,还有老干妈。辣椒酱很多人都在做,我奶奶、我妈妈会做,我的街坊邻居也会做,中国数不清的乡亲都会做。这种东西就如小面一样,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有人潜下心来认真做了,像“遇见小面”一样,它便不再是小事情。老干妈如今的品牌非常响亮,不仅国人知道,就连很多外国人也知道。这便是做小事的威力。

其实很多大事情都起源于小事,这几乎是所有知名企业或者品牌发迹的规律。比如可口可乐,不过是瓶饮料而已,却几乎做成了美国文化的标签。相似的还有麦当劳和肯德基,与小面相比,性质极其类似,但美国人做得更成功,都推广到全球了。

所以说,迷恋小事情,不是格局不够,更不是鼠目寸光,恰恰相反,而是一种智慧,是凡夫俗子无法体会到的大智慧。这种智慧其实就是极简主义的精髓。

回到医学方面,其实也有类似的道理。在医学的发展史中,有很多大师和神医,他们号称能治百病,能手到病除,他们被称作是华佗和扁鹊,是神而不是人。如果是为了宣传,这些说法很有必要,但也容易让人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好像真正的大师必须什么病都会治。其实这样的大师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样的人士更像是全科医生,但又有几个全科医生能成为大师呢?现实中的大师或者神医却恰好相反,他们不会治百病,而只是会治疗那么一种病或者有限的几种病,都是因为自己专业的成就而出的名。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专业范围的小,这就如上述的小事一样,只因着眼于小,所以才能精研到底,成为行业领头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每一个专业都逐渐变得庞大,而且会涉及很多疾病的治疗,即便一种疾病的治疗,都可能有很多种方法。在如今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要想像以往的大师那样精通本专业的所有疾病,几乎没有可能。而如果一个医生真的如万金油一般,什么病都会治,那便相当于什么病都不会治,等于没有自己的专长。没有专长就没有市场,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只有傻乎乎在台下听台上的人夸夸其谈的份,没有到台上过瘾的份,就更不可能出名成为大专家了。由此可以看出,如今医生的成名更与“小”有关系。专业范围越小,就代表自己的工作越专,专得厉害了就成为专家了。既然都成专家了,怎可能不出名呢?

所以说,在医学的道路上,同样遵循小的规则,也就是极简法则,绝不能贪多贪大,这是成功唯一的秘诀。

几年前一个广东的年轻医生非常出名,江湖名号为“包皮王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号,是因为此医生有一个专门割包皮的手艺。割包皮是一个极其微不足道的手术,很多在泌尿外科实习的学生都可以做。但是,包皮王子的境界不是一般医生能达到的水平,据说其一鸣惊人之时,已经为全镇一半的男同胞都割过包皮。他仅靠这一手艺,便割出了真正的名堂,从此跻身于名医行列。

割包皮本是一个再小不过的小手术,这样的小手术其实就如厨房里做一碗小面一样简单。在此医生成为“包皮王子”之前,没有人会想到割包皮也能出名。但是,这医生默默地割,头也不抬地默默做自己的小事情,等其抬起头昂首挺胸时,已成为众人仰慕的大师,就如做小面成名的大师傅一般,他成了名人,名医,名大夫。有一次开会时,我看到竟然有人称他为教授,年仅 30岁出头的样子,至多像教授的学生,却有了教授的气质。

30岁出头便因手艺如此出名,真的难以想象,等到 60岁退休时他会成为怎样的名人。如果遇到贵人相助,跻身于院士行列都不是没有可能啊。这几乎是当代医生成名的活教材。

以前我工作的单位有一位泌尿外科医生也很出名,他出名不是因为他能治疗一切泌尿系疾病,而是他只做一种手术,即尿道下裂。很早之前,他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总结了数百例尿道下裂的手术经验。这论文让他一举成名,因为大家都知道了他有一手独门绝技,最擅长做这种最不起眼的小手术。

泌尿外科有很多种病,有肾脏的,有尿路的,有膀胱的,等等。翻开泌尿外科的专科书,几乎找不到包皮过长或者尿道下裂的影子,这些疾病真的太渺小了。但是,谁能说包皮王子和上述的这位医生不是大师呢?

当今医学界大师们成名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种是靠出身,另一种是靠本事。第一种,他们的血脉里流淌着大师的血液,所以他们的成名水到渠成。但是,要论真正的大师,还是要靠本事吃饭的,这样的医生必须有实力,不能是江湖骗子,不能是大忽悠,更不能是万金油式的医生。这样的医生都只擅长治疗一种或者很有限的几种病,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比如心脏外科界的汪曾炜医生,专门做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靠一门技术出名。再比如广州医科大学的何建行医生,很早就是中国胸外科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名靠的也只有一样,即胸腔疾病的微创手术。

当代大师们的成名经验已经提供了最好的范本,也就是说,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医生、有名的医生,贪多是不行的,只有潜心钻下去,把有限的一种或者几种病研究透彻,不要嫌小,才能最终做大,最终让自己成为大医生。

从小事着手的做法,其实就是极简法则的体现。人的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要把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投身于无限的专业知识当中,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因此,必须讲究极简,也就是说,必须集中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去完成有限的事情,这样才能将这些事情做好。

在胸外科专业中,同样有很多种疾病,翻开任何一个大师写的专著,相关的疾病都不计其数。那么,是不是应该将每一种疾病都研究透彻呢?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合格的胸外科医生来说,这是基本的要求。但是,研究透彻并不等于成名。要知道,书本上的东西大家都懂,大家都懂的东西就体现不出自己的优势,那么要想在众多的专家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己更突出的东西。这便需要大家瞄准目标,做更深更细的研究。

我们医院以前的心胸外科没有分家,我于 2009年来到现在的医院担任心胸外科主任。之前我的专业并不是胸外科,而是心脏外科,我做的一切研究工作全部与心脏外科相关。当上这个科室主任后,由于科室之前的底子非常薄弱,我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如何把科室业务提升上来,是我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

心脏外科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把手术做好,还必须把麻醉、体外循环、监护、诊断等团队带好。在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完成这些事情,难度可想而知。非常幸运的是,我做得很成功。从 2009年几乎个位数的心脏手术量开始,到 2012年时,我们科室全年共完成的心脏手术已达 306台。这个成绩虽然与一线的大心脏外科中心无法相比,不过在广州的各大医院中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但是,正当我们处于巅峰的时候,医院作出了决定,要成立单独的心血管外科,并从其他单位引进技术团队专门做这个工作,我的心胸外科依然是心胸外科,业务不变。

对于医院的决定,尽管我并不情愿,但我理解医院领导的苦衷,他们是希望我逐渐放弃心脏手术而转行只做胸外科手术。我没有让领导失望,很快调整了定位,让自己成了个事实上的胸外科医生。

由心脏外科医生转变为胸外科医生,我有太多的不甘心与不舍,甚至还觉得委屈。但是,作为科室的主任,我不能自暴自弃,必须为我科室的几十名同事找出路。

广州有很多胸外科专业实力强劲的医院,最著名的是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其次还有很多传统的大医院,这些医院的胸外科几乎占据了全部的市场,我们的医院不是传统的大医院,很难吸引患者来就诊。

如何才能找到科室的出路?我想到了打造科室特色。我早就知道,要打造特色,就必须遵循极简主义的法则,既不能贪多,还要量力而行。不贪多就是只做一种或者几种病的治疗。在胸外科的疾病中,最多见的是肺部疾病,其次是食道疾病,再就是纵隔疾病,这些疾病患者最多,如果能从中分一杯羹,对提升科室的业务自然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这样的形势,不光我看得清楚,全广州各大医院都看得清楚,每个医院的专家都在紧紧围绕这些疾病做工作,如果我再加入进去,等于是与最强大的对手争病源,那将是最愚蠢的做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刻考量后,我想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便是从别人都忽略的疾病做起,要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或者都忽略了的路,那便是胸壁疾病。胸壁疾病有很多种,我需要找一个突破口,最终我将目标瞄准到一种特殊的疾病,即漏斗胸。

漏斗胸是一种比较冷门的胸科疾病,在如今的三甲医院中,收治的漏斗胸患者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很多著名的三甲医院每年治疗这种疾病的手术量几乎为个位数。表面上看,这种疾病真的非常罕见。最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这种疾病非常少见。既然少见,为什么还要往这方面下功夫呢?我是受了前面讲的那位专门做尿道下裂手术的泌尿外科医生事迹的启发。要知道,在泌尿外科所有的疾病中,尿道下裂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疾病。但是,正是因为罕见,才很少有人用心去做。如果有人专门去研究了,就必然比别人更可能成功。

所以我对漏斗胸的设想也是如此。因为胸外科很少有这种疾病,而绝大多数胸外科医生又不关心这种疾病,这便给我这个有心人提供了机会。我不怕患者少,一个医院的患者不多没关系,只要技术好,全国的患者自然会找上门来。我更不怕没有经验,我是个读书人,我连博士后流动站都经历过,我认为我最大的长处就是学习能力,没有经验没关系,因为可以摸索,可以学习。有了这样的思路,我的专业历程便真正开始了。

在正式开始做这个工作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总之,我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了这种疾病的概况。令我喜出望外的是,等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我惊奇地发现,我原来是最适合做这种手术的。我的依据来自如下诸方面:

第一,这种在各大医院都显得极其罕见的疾病,实际的发病率并不低,有报道称其发病率竟然高达 0.8%。这其实算是一个很高的发病率,与胸外科当前最热门疾病的发病率相比,这个发病率高出很多个数量级。这个发病率告诉我,社会人群中这种患者是非常多见的。但是,为什么医院中很少有这种患者的影子呢?我很快找到了原因。大医院医生的目光都被各种大师误导到胸腔内的疾病上去了,没有人关注这种疾病。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没有医生关注,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就越少;患者越少,医生就越没有看病的机会,经验就越少,治疗效果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了;如此一来,又会打击患者就医的积极性。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两种极端:一方面,大批医生接触不到漏斗胸患者;另一方面,大批患者得不到治疗。现实很残酷,却让我看到了机会。既然大医院的医生都不关注这种疾病,我如果潜心做研究的话,不就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机会吗?于是,我更坚定了研究这种疾病的信心。

第二,我所在医院的优势。当年国内的众多文献显示,国内治疗漏斗胸的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儿科医生。但是,儿科医生治疗这种疾病有很大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来自患者的年龄。对于儿童或者低龄患者,儿童医院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对于成人患者,儿童医院的医生就没有机会做手术了。而真正能体现手术难度的患者往往都是成年的漏斗胸患者,儿童患者的手术与成人患者的手术几乎没有可比性。因此,儿童医院有天然的技术方面的缺陷。相比之下,综合医院就没有这样的缺陷。综合医院的优势是所有年龄阶段的患者都会前来就诊,这无疑会使医生接触到大批高难度的手术。我所在的医院为综合医院,所以我们具备收治各种年龄段患者的优势,因此我们更适合做这样的工作。

第三,我们科室的优势。漏斗胸手术之所以未广泛开展,手术的风险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最直接的风险就是会损伤心脏。另外,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带来风险,比如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先心病术后存在的漏斗胸、第一次手术失败的漏斗胸,这些情况都非常危险,最大的危险因素都是可能会损伤心脏。对于单纯的胸外科医生来说,凡是涉及心脏的手术都会格外危险。但是,对于我这个出身于心脏外科专业的医生来说,这样的风险尽管同样存在,却基本都可以应对。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特殊的技术背景,我比别人有了更大的优势,所有风险极高的手术都能安全开展。

从科室的架构上看,我的科室依然是心胸外科,这种架构无疑非常利于漏斗胸手术的开展。当然,国内心胸外科的架构并不少见,绝大多数医院的心脏外科和胸外科并没有分家。但是,能同时熟练掌握两种技术的医生却极其罕见。如前文所述,2012年,我们体外循环的年手术量突破 300台,我本人更有超过 1 000台心脏手术的经历。这样的心脏外科基础是很多心胸外科人员不具备的,这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实力,也增大了我们成功的可能。

第四,我个人的优势。我是科室的主任,我本人极其渴望研究这种技术,我的热情为该技术的开展扫清了人为的障碍。另外,从这件事情的一开始,我便亲力亲为,从来没有把相关的事宜交给年轻医生或者学生去做,这使我这个博士后从起点上高出那些竞争对手好几个数量级。还必须强调的是,我另外一个身份是专栏作家,我还擅长互联网的各种技巧,懂得宣传,懂得营销。以我这一身的能耐,如果真的潜下心来做这个工作的话,有几个外科医生能与我竞争呢?

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我占尽了。我不能犹豫,必须马上开始工作。

要想做漏斗胸的工作,首先要有扎实的技术。为了掌握当时已经开展较多的Nuss手术,我专门研究了大量的手术技巧,无师自通,很快掌握了所有的技术要领。接下来就是给患者看病。这其实是一个打造品牌的过程。对于传统强势的大医院,品牌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没有打造的必要。但是,我们医院的品牌由不得我坐着等患者,我必须主动出击。

我开始接触患者,宣传我的理念,传播我的技术。起初我只是在PC端的一些网站与患者朋友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效率偏低,转换率不尽如人意。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我发现了微信公众号,于是率先开启了“胸廓畸形手术专家”这个微信公众号。从开启微信公众号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该做什么——做品牌,做声誉,甚至是做产品,这将是我的命根子,我不可能胡编乱造,或者东拼西凑地抄袭,我懂得内容的重要性,于是从第一篇文章开始就全部是原创。这个微信公众号中所有的文章都是我自己写的,从来没有任何人代笔,更不可能抄袭其他人的东西。其实从那一刻起,我就成了这个领域的权威,其他人不可能写出跟我一样的东西。

有了文章有了内容后,接下来就是分享,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文章。这其实是一种营销。之前玩过BBS和微博的我,对这个事情更是轻车熟路。权威的内容加一流的营销,使我的文章立即成了整个行业的热门。大量患者开始关注我的文章,大量同行开始读我的文章,这个微信公众号很快成了胸廓畸形的百科全书。而由文章变现的流量很快转到线下,不少患者前来就诊。我开始有大量的手术,并一举成名。

从开始做漏斗胸方面的工作到获得很好的口碑,其实并没有花太长的时间。但是,初步有了功名之后,我突然发现漏斗胸不再是一个小小的疾病,而成了我的事业。我需要做的工作不仅是开刀做Nuss手术,我还需要做改良的Nuss手术,甚至做手术的彻底变革,设计出更好的手术。除此之外,我还必须研究漏斗胸的发病机理,它的诊断,它的分类,它的预后,它的康复,或者最常见的危害——心理问题。关于这种疾病的一切,都突然涌入我的视野,我发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天地。

而由漏斗胸再往外延伸,是更多形态的畸形,比如鸡胸、扁平胸、桶状胸等畸形,同步地进入了我的视野,接着一些新的未知的畸形,比如后来我自己命名的沟状胸、鞍状胸、单侧胸壁凹陷畸形,也都成为我研究的内容。再往后,随着整个畸形概念的扩展,Poland综合征、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及继发性的胸廓畸形,也都成了我的研究对象。我由漏斗胸开始入手,由浅及深,牵出了一个硕大的病种。这时,我已经不仅仅是漏斗胸手术的专家,而成了名副其实的胸廓畸形手术专家。但是,这还不是我事业发展的尽头。到了 2017年中期,当我的声望已经相当高的时候,南方医院胸外科的蔡开灿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建行院长先后向我伸出橄榄枝,希望我能加盟他们的医院。两位教授的盛情邀请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也为我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是,我们医院的田军章院长自然不可能让我到其他医院工作,他极力挽留,我也最终没有成行,继续留在我的单位做贡献。

加盟虽然没有成行,但直接促成了全国第一家胸壁外科的挂牌。在我提出胸壁外科概念整整十年后,2018年 5月 9日,我们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胸壁外科正式成立,并作出更大的决定,即成立胸壁外科研究所。这也是医院领导挽留我的条件之一。

图2 中国第一家胸壁外科挂牌成立

胸壁外科,显然已经不再只关注漏斗胸这一个小疾病,也不止关乎胸廓畸形这一类疾病的问题,而是进一步扩张,成为同时包括胸壁肿瘤、胸壁感染、胸壁缺损、胸壁创伤等病种的新领域,这意味着一个崭新专业已经诞生。就像当年的脊柱外科、手外科或者创伤外科从传统的骨科中分离开来一样,这成了一个历史事件。而这一事件的起因,归根到底源自一个小小的疾病,也就是漏斗胸。

由一碗小面做起,“遇见小面”成就了其老板的一个大事业,这个事业向下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割包皮的医生后来的发展不清楚,做尿道下裂的医生已经退休,他们都用自己独特的技术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他们都成了著名的医生。这一切其实都是极简法则最好的例证。我的工作与这些例子极其相似,同样是从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做起,而我开启了一个新专业,这是极简法则发挥作用的稀缺案例。

为什么依照这个规则行事才能更好地获得成功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每一个普通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尤其在事业的早期,当自己不具备任何优势的时候,要想多点开花,把很多项目都做好,几乎没有可能。那样不仅会分散精力,而且会分散注意力,等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无法做成品牌的。

我在很多场合分享过我们成功的经验,尤其在一些医疗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群中,很多人对我们的经验甚感兴趣。不少人听了我的分享后,即刻注册了微信公众号,也开始做起了自己的事业。但是,最终成功的人几乎没有。

我总是对朋友们说,我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只要大家掌握到诀窍,没有不成功的理由。但问题是,在所有跟我学微信公众号的朋友当中,却几乎没有人能真正学到诀窍。为什么会如此呢?我总结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没有按照极简法则行事。

极简法则要求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绝对不能贪多。但是,一些人总经不住诱惑。当大家被一路的风景弄得心神不宁时,谁还会让心真正静下来,打造自己的“小”品牌呢?

我认识一位广州的同行,也是胸外科的主任。一次见面时,我曾把我们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他的单位与我们单位的级别相仿,也不是广州最大级别的医院,他也需要品牌,也需要病源。但是,也许太急于求成了,他看着每一种疾病都眼红,想把自己打造成治疗所有疾病的专家,结果今天写漏斗胸的文章,明天做手汗症的科普,第三天又猛烈地夸奖自己做了全国最成功的肺手术。如此漫无边际的做法,会让人联想到电台电视中老中医治百病的做派。在民众的科学素养达到空前高度的今天,如此做品牌基本上等于瞎忽悠,由此便可以想到其最终的结果。

后来有一次看到这同行时,他面色苍白,神情憔悴,我猜他肯定是被微信公众号累坏了。果然他诉苦说:“做微信公众号为何如此之难啊?我花了太多的精力,疝气都累出来了,为何无人问津呢?”

在这个国度里,万金油式的医生遍地都是,谁会因为你写几篇破文章就认为你是包治百病的专家呢?这是我想对他说的真心话,而看到他满脸的心灰意冷时,我心一软,把话憋了回去。但愿他能真正觉悟吧,万金油妄想治疗百病,实际上连蚊虫叮咬都治不利索。这道理很简单,但愿他和其他那些想成名的医生都能懂。

从本质上讲,极简法则否定过于烦琐,讲究的是精练,讲究的是集中优势兵力经一点突破。漏斗胸正是这个突破点,我拿下了这个病,所以更广阔的空间便扑面而来了。 9DEH0fNZmm1vNutUZNnL26D5d1B6/yQXf5Oc7hqvpWh3hEchn9V2BPK1HV8Hw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