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唐话文献资料数量众多。日本汲古书院在 1969 年到 1977 年连续出版了《唐话辞书类集》20 集(另有别卷 1 集)。这套丛书由日本古典研究会编辑,长泽规矩也先生解题,共收录了唐话文献 63 种。
从丛书所录的唐话文献的成书年代来看,绝大多数成书于 18 世纪,也有少部分成书于 19 世纪,还有一部分成书年代不明,但大致可以推断为成书于江户时代中期。
从所录文献的作者或编者来看,有不少文献并没有注明作者或编者信息,注明作者信息的文献,其作者基本上都为日本唐话学者,如冈岛冠山、石川金谷、陶山南涛、洛北秃山等。
丛书题为“辞书类集”,其中很多文献都收录了大量的唐话词汇,但也有不少是长篇语料,如《译家必备》等。不少文献还标有唐音。这套丛书可以说是一部唐话资料的总集,从中可窥见唐话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全貌,为我们的唐话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材料。这 63 种唐话文献中,带有唐音标记或绝大多数汉字标有唐音的文献,有以下几种(见表 1-7)。
表 1-7 《唐话辞书类集》所收唐音文献
(续上表)
1998 年六角恒广编辑出版了《中国语教本类集成·补集·江户时代唐话篇》,影印唐话文献 6 种,包括《唐话纂要》《唐译便览》《唐语便用》《唐音雅俗语类》《唐诗选唐音》《经学字海便览》。前四部《唐话辞书类集》已有收录。后两部《唐话辞书类集》未录,其中《唐诗选唐音》全文都带有唐音标音。
2015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江户明治编)》8 卷,其中第一卷《江户唐话课本》收录唐话文献 12 种,包括《唐话纂要》《唐译便览》《唐语便用》《唐音雅俗语类》《汉语跬步》《雅俗清韩通语集》《经学字海便览》《唐诗选唐音》《小孩儿》《闹里闹》《官话纂》《养儿子》。
2011 年,奥村佳代子影印出版了关西大学图书馆长泽文库所藏的《小孩儿》《长短话》《请客人》《小学生》《闹里闹》等五种唐通事的家传唐话教材,并分别进行了解题和翻刻,收入《唐话课本五编》一书。
还有一些资料如《四书唐音辨》《清俗纪闻》《琼浦》《唐通事心得》等,虽然上述几种丛书没有收录,但对于研究唐话音韵十分有益,我们也将予以考察。
对于上述这些唐话资料,我们从音韵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它们分为“有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或简称“唐音资料”)和“无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两类。总体而言,本书所考察的“无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基本上都是唐通事(中国人后裔)的家传唐话课本,而“有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多为日本唐话学者所编。
由于学力所限,我们选择以下 16 种唐话资料作为本书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些资料,主要是依据资料的代表性、体量大小、资料的存在形式等几点。其中,《唐话纂要》和《琼浦》体量最大,是有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和无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的代表,我们将重点考察。
就有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而言,有的资料带有的标音的字不够多(如《中华十五省》),有的资料虽然有标音却为手抄本,且作者、成书时间未详(如《唐人问书》《崎港闻见录》),标音数量也不如其他相关资料多,我们暂不作考察。而唐话学泰斗冈岛冠山编写的《唐话纂要》《唐译便览》二书体量庞大、用字很多,很有代表性。朝冈春睡编写的《四书唐音辨》明确标注唐音的性质,是我们音韵研究的良好对象。《忠义水浒传解》《游焉社常谈》《唐诗选唐音》三种,成书年代、编者信息齐全。《唐音世语》《两国译通》二书虽然编者信息未详,但用字较多,且为刻本。《清俗纪闻》虽然不是专门的唐话课本,但与其他唐音资料为日本唐话学者编写不同,它是长崎唐通事标音,具有独特的价值。
这些唐话资料的相关信息及材料来源如下。
(1)有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
《唐话纂要》,1716 年,冈岛冠山著,《中国语教本类集成·补集·江户时代唐话篇》第一卷。
《唐音雅俗语类》,1726 年,冈岛冠山著,《中国语教本类集成·补集·江户时代唐话篇》第四卷。
《四书唐音辨》,1722 年,朝冈春睡著,东京都立图书馆。
《忠义水浒传解》,1757 年,陶山南涛著,《唐话辞书类集》第 13 集。
《游焉社常谈》,1770 年,石川金谷著,《唐话辞书类集》第 17 集。
《清俗纪闻》,1799 年,中川忠英著,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唐音世语》,1754 年,洛北秃山序,《唐话辞书类集》第 8 集。
《唐诗选唐音》,1777 年,刘道标音,《中国语教本类集成·补集·江户时代唐话篇》第四卷。
《两国译通》,1716—1735 年之间,编者未详,《唐话辞书类集》第 8 集。
(2)无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
《琼浦》,约 18 世纪初,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唐通事心得》,约 18 世纪初,日本长崎县立长崎图书馆渡边文库
。
《闹里闹》,未详,关西大学图书馆长泽文库/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
《小孩儿》,未详,关西大学图书馆长泽文库/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请客人》,未详,关西大学图书馆长泽文库。
《长短话》,未详,关西大学图书馆长泽文库。
《小学生》,未详,关西大学图书馆长泽文库/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对唐话音韵的研究,正如谢育新所指出的,前人往往“把不完全同质的材料放在一起、从唐音整体上把握”。有鉴于此,本书将沿着谢氏的思路,“从每一份唐音资料入手,细致分析每一份材料的音系特点和音系性质”。
不过,本书的研究角度和目的又与谢氏不同,她是希望借由对日本唐音的对音资料的考察,“从日本唐音的角度接近 18 世纪的杭州音和官音”,“进一步深化我们对近代汉语方音和官音的认识”。
而本书则是将“唐话”视为一种“话”、一种汉语的特殊存在形式,展现它在音韵上的全貌,揭示它在音韵上与清代前期(或可包括明末)汉语官话、方言之间的来源关系,挖掘它的“域外”特色。考虑到前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就唐音而研究唐音,本书的这一视角几乎是全新的,尽管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与前人纯粹的唐音研究有很多交叉的地方。
在“唐话”(而不是单纯的“唐音”)这一全新的视角下,我们除了关注“有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中的唐音,也不放过唐通事家传的“无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中所间接呈现的唐话音韵情况。
我们将逐一详细考察各个唐音资料。与以往摘抄式、举例式的唐音研究不同,我们将各个文献中的所有片假名标音输入Excel表格,为每种唐音资料制作“片假名标音库”,以便于检索、统计和分析。每个资料,先介绍它的成书年代、背景、编者等相关信息,再依次从假名音值和特殊符号、声母、韵母、声调(如果有)等各方面探讨其特点。这些资料,有的前人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如林武实、谢育新对《唐话纂要》的分析),我们将重点指出其中的矛盾和不足之处,并纳入本书的研究框架进行更为细致的论述,提出我们的观点;有的前人尚未顾及或少有提到(如《清俗纪闻》《忠义水浒传解》等),本书则将进行全新的考察。
对于“无唐音标记的唐话资料”,笔者目力所及,还未有前辈学者进行系统探讨。这些资料虽然没有直接的唐音标音,但出现了误用字(其中很多属于同音借用)和语音方面的注释。对各个文献,我们将先介绍它的成书年代、背景、编者等相关信息,再逐个分析其中的误用字和语音注释,探索它们所间接体现的唐话音韵特点。
在对上述两类资料进行逐个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各个文献在音韵上的异同(包括表记、声母、韵母、声调等各项),探讨唐话在音韵体系上与我国当时汉语官话、方言的来源关系,指出唐话在语音上的“日本化”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