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江户时代日语语音与现代日语长崎方音

本书研究的唐话、唐音资料成书于江户时代,且其编者很多都是长崎唐通事、长崎唐话学者等长崎人。考虑到日语语音的演变及日语方言的差异,要正确解读这些资料里边的片假名注音的音值,不能完全依据现代日语标准语的语音。因此我们特设一节,专门讨论彼时的日语语音与现代长崎方音的情况,为后文的分析打好基础。

一、江户时代日语语音

语言历史的分期与朝代更迭虽然并不直接相关,但学者们仍然出于研究的便利,大致按照政治史的变迁对语言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期。具体到日语音韵的历史,学者们一般依据现存史料的多寡及其历史年代进行分期。桥本进吉将日语音韵史分为“奈良时代以前”“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从江户时代到现代”三大期。中田祝夫等主编的《讲座国语史 音韵史·文字史》(1972/1976)将日语音韵史分为古代Ⅰ(奈良时代以前)、古代Ⅱ(平安时代)、近代Ⅰ(镰仓、室町时代)、近代Ⅱ(江户时代)。大野晋、柴田武主编的《岩波讲座日本语 5 音韵》(1977)分“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初”“平安朝到南北朝”“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三章讲述日语音韵史的变迁。

如果按照桥本、中田的分期方法,似乎江户时代和它之前的室町时代存在突然的变化,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语音的发展具有渐进性、连贯性和传承性,很难发生瞬间的突变,这些分期实际上只是出于研究和表述的便利。正如外山映次(1972/1976)所指出的,“江户时代前期(享保到宝历年间)应该跟室町后期放到一起讲述” 。因此,严格来说,笼统地说江户时代的日语语音如何是不够严密的。

在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的朝代更替之际,1603 年到 1604 年,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在长崎出版了《日葡辞书》。该书记录了三万多个日语单词,对每个单词使用罗马字进行标音,并用葡萄牙语进行了解释,必要时还注明该词是方言、口语、文语、女性语等,是了解当时(室町时代末期)日语标准语(京都语)的绝佳材料。中田祝夫(1972/1976)在其书中给出了根据《日葡辞书》的罗马字注音整理出来的日语音系表 ,如表 1-6 所示:

表 1-6 室町时代末期日语语音系统

③原书ヅ假名所附音值为dʒu,疑似有误,应为dzu。

(续上表)

从表 1-6 可以看出,与现代日语标准语相比,这一时期的日语标准语(京都语)的语音有以下几个特点:

(1)ア行的エ不读[e],读为[̯ie];オ不读[o],读为[u̯o]。

(2)サ行的セ不读[se],读为[ʃe]。

(3)ザ行各假名读音与现在全不相同,分别读为ザ [za]、ジ [ʒi]、ズ [zu]、ゼ [ʒe]、ゾ [zo]。

(4)ダ行的ヂ、ヅ读音与现代相同,但与ジ、ズ不同。

(5)ハ行音的辅音全部为[ɸ],而现代日语只有フ读[ɸu]。

(6)存在现代所没有的クァ、グァ两个合拗音。

(7)没有ア、イ、エ段长音,有ウ、オ段长音,其中オ段长音有开[-ɔ:]、合[-o:]两种。

室町时代结束后,日本历史进入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江户时代从1603 年一直到 1868 年,历时两个半世纪还多。在这 265 年的时间中,日语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幕府所在地江户地方的语言逐渐崛起,日语的重心逐渐由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中央语”向“江户语”转变。但这一重心的转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江户时代前期京都语仍然占据核心地位,而江户语成为标准语是江户时代后期才慢慢完成的。 进入江户时代后,日语音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エ由[̯ie]变为单元音[e];オ由[u̯o]变为单元音[o]。

但这一变化是缓慢的,这两个变化的完成大约在 18 世纪中叶。

(2)セ由[ʃe]变为[se],ゼ由[ʒe]变为[ze]。

这一变化在江户和京都进行的速度有很大不同。在江户,室町时代末期就已完成。而在京都,很可能直到幕末甚至明治初期才最后完成。

(3)ジ和ヂ读音开始相混、ズ和ヅ读音开始相混。

ジ和ヂ、ズ和ヅ这两对假名在日语音韵史上被称为“四假名”,是日语音韵变迁史中的重要内容。在《日葡辞书》中,它们的读音各自不同。进入江户时代,它们逐渐混同。

在以江户为代表的关东地区,早在镰仓时代(1185—1333)就已开始相混。而在京都,则是进入江户时代之后才开始相混。元禄八年(1695)鸭东蔌父在《假名文字蚬缩凉鼓集》“凡例”中说:

京都中国坂東北国等の人に逢て其音韻を聞に総て四音の分弁なきがごとし唯筑紫方の辞を聞に大形明に言分る也

这里的“四音”即“四假名”。根据鸭东蔌父的观察,除了筑紫(今九州)一带,日本各地基本上已无法分辨ジ和ヂ、ズ和ヅ这两对假名的读音了。

至于混同之后的读音,在京都,一般是变成摩擦音,即

ジ[ʒi]、ヂ [dʒi] →ジ [ʒi]

ズ [zu]、ヅ [dzu] →ズ [zu]

而在拨音之后时,情况则正好相反,即分别合并为塞擦音ヂ [ dʒi]和ヅ [dzu]。

(4)ハ行音除フ仍读[ɸu]外,其余四个分别变为ハ [ha]、ヒ [çi]、ヘ [he]、ホ [ho]。

在前一时期,ハ行音的辅音均为双唇摩擦音[ɸ],进入江户时代,发生了所谓的“唇音退化”现象。从《和字正滥抄》(1693)、《假名文字蚬缩凉鼓集》(1695)等文献的记述来看,在江户时代前期的京都,这一变化就已完成。

江户时代还有一些其他的音韵变化,如“元音的无声化”“元音的交替”“浊音前出现鼻音化现象”“クァ、グァ两个合拗音直音化”“连声现象”等,因与本书后文的讨论关系不大,这里略去不详述。

二、日语长崎方音的特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现代日语也存在方言的差别,平山辉男在《日本的方言》(1985)和《新日本语讲座 3——现代日本语的音声和方言》(1975)等书中,将日语划分为琉球方言和本土方言两大种,其中本土方言又分为四大方言区,包括:

八丈方言:八丈岛方言、青岛方言、小岛方言

东部方言:北海道方言、奥羽方言

关东方言、越后方言

东海东山道方言、北部伊豆诸岛方言

西部方言:北陆方言、近畿方言

四国方言

中国方言、云伯方言

九州方言:九州东部(丰前、丰后、日向)方言

九州西部(肥前、肥后、筑前、筑后)方言

九州南部(萨摩、大隅、诸县)方言

本书所研究的江户时代的唐话,主要是长崎的唐通事和以冈岛冠山为代表的唐话学者所说的唐话。长崎唐通事虽然是中国人的后裔,但因为他们均生在长崎、长在长崎,故可以视为长崎人。冈岛冠山也是长崎人,且曾经担任过唐通事中的“内通事”一职。其他唐话学者也有不少是长崎人。总之,唐话与长崎这一地方有难以割舍的密切联系。下面我们就重点考察一下长崎方言在语音上有哪些特点。

日本长崎县位于九州岛西北角,古属肥前国。长崎方言在上述平山辉男的方言区划中属于“九州方言”中的“九州西部”方言。平山辉男、大岛一郎主编的《新日本语讲座 3——现代日本语的音声和方言》(1975)中的“丰日、肥筑方言”一节由丝井宽一执笔,丝井宽一将包括长崎在内的大分、福冈、佐贺、长崎、熊本、宫崎等六县方言统一称为“九州中北部方言”,认为这些方言或多或少地具有以下 17 项 语音特点。这些特点如下:

(1)オ读为[wo],尤其是在词中和词尾。

(2)存在[kwa] [gwa]音。

(3)存在[ɸa] [ɸe]音。

(4)无ガ行鼻音,即无[ŋa] [ŋi]之类的以[ŋ]开头的音。

(5)エ [e]读为イェ[ie],セ [se]读为シェ[ʃe],ゼ [dze]读为ジェ[dʒe],テ[te]读为チェ[tʃe]。且其他エ段音(如ヘ [he]、ケ [ke]、ネ [ne]等)一般也多少带有一定的腭化色彩。

(6)ツ [tsu]读为トゥ[tu]。

(7)ジ和ヂ读音有别,分别为[ʒi] 和[dʒi];ズ和ヅ读音有别,分别为[zu]和[dzu]。

(8)有ナ行连声现象。

(9)ザ行音和ダ行音混同。

(10)ダ行音和ラ行音混同。

(11)连母音ai、ei、oi等读为长元音。

(12)有オ段长音的开合之别。

(13)存在长音短呼现象。

(14)存在短音长呼现象。

(15)词中、词尾的イ段音和ウ段音的元音存在弱化现象。

(16)词中、词尾的カ行音、タ行音等读为浊音。

(17)存在直音拗音化现象。

丝井宽一还指出,这些特点只见于老年人,青少年的语音情况有很大不同。另外,以上这些特点中,特点(1)(2)(3)(5)(6)(7)(8)(12)等实际上是存古现象,保留了江户时代“中央语”(即 16 世纪末的京都方言)的语音特征。

三、小结

以上,我们总结整理了江户时代日语语音的发展情况及现代日语长崎方言的语音特点。

本书讨论的唐话、唐音资料主要集中在 18 世纪,且以 18 世纪前期为多。如《唐话纂要》出版于 1716 年,《四书唐音辨》出版于 1722 年等。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日语的重心还未东移,尚在京都。

语音的演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同的年代(如江户时代最初期、前期、中期、后期)、不同的地域(如京都、长崎、江户),演变的速度和结果会有差异。不同的唐话、唐音资料对此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要正确理解这些资料中的假名标音,得出正确的音值,不能机械地套用具体年代、具体地域的语音系统, 而应结合具体的语料进行最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在后文,我们将以上述“室町时代末期日语语音系统”为参照,并充分考虑此后可能的语音演变,且适当结合长崎方言语音的特点,综合探讨单个语料的语音情况。 dGgOwXJ9fZQsh5ryvUAF6YJ0wQJmOMVDMtvtx4BuJbEcGncF1CZ7ECHoNzjK7H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