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汉语经由明末逃难日本的中国移民、东渡传灯的佛教僧侣以及清朝赴日进行“唐船贸易”的商人东传日本。日本人将当时的汉语口语称为“唐话”。唐话的学习者和使用者主要是中国人后裔唐通事(即汉日翻译官)和日本人唐话学者。唐话的词汇和语法具有明清白话文的特点,而不同的唐话资料则反映出明末至清代一段历史时期的汉语官话和方言的音韵特点。
唐话源自汉语,却是日本的产物。作为汉语三百年前在域外的一种存在形式,唐话打上了深深的日本烙印,具有浓浓的日本味道。唐话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承与传播是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在中日历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之下,它的面貌正日渐清晰地呈现在广大读者的眼前。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唐话流播日本的历史背景,概述现存唐话文献资料的基本情况及中日学者对唐话音韵的研究概况,并比较日、汉语音系统的差异,总结江户时代日语及日语长崎方音的语音特点,为后文的具体探讨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