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藏族与睦邻的纳西、门巴、珞巴、独龙等民族共同适应青藏高原的大环境和各自区域的小环境,创造了特定的文化。自 1996年始,本人在川、滇、藏交界区调研民族文化,起初独自一人,后来带学生奔波,前后指导了 20多篇学位论文。我把学生带到边陲,避免在东部扎堆,完成学术接力,为他们夯实发展的基础,不少人毕业后申请课题、发表论著,我自己也在积累经验,不断追求新目标,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川、青、藏交界区。

最近数年间,我组织调研、汇集书稿。2013年,推出“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第一系列 7册 ,分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版本;2016年,推出第二系列 4册,为简体字版本。两个系列约400万字,展示了喜马拉雅与横断山区的绚丽文化。然而,一套丛书的容量有限。专家诚恳地建议我们做下去。我们也想做下去,就继续调研、总结经验 、坚持写作。在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主管部门的关怀以及暨南大学出版社的组织安排下,“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丛书终于落地生根。可以说以上成果为“守正创新” 劲风所赐,使我们得以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

多年的栉风沐雨带来满目的春华秋实,因此不能不提到作者们付出的心血。静态地看,有三套丛书的储量。动态地看,知识向四面八方传递不可计量。犹如向湖心抛入巨石,起初引起水波,继而泛起涟漪,很长时间,水面不平静,每位作者的故事还在演绎:调查中的实在品质,如耐心记录、细致观察,获得原始资料的喜悦,以及发现问题、精巧构思、层层铺垫,形成厚实的民族志,里面有对社会结构的描绘,有对动力因素的探索,力图使民族映像清晰化,谋求历史逻辑统一。这就是研究西藏所需要的不怕吃苦、执着干练的科学精神,不仅要有勤奋坚韧的品格,还需要友情与互助。除了作者自身的因素和亲友的鼓励,其他因素,包括编辑的专业素养、调查地友好人士的支持,也值得珍惜、怀念。

本套丛书当中,有的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的再研究,有的是专题写作。坎坷的研究经历使我们深切地感到,一本书要能接地气,讲真话,不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就不可能诞生,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社会环境的造就——与政治经济、理论方法及时代需求有关,也是作者本人的造诣——与研究者的主观努力分不开。整套丛书至少有三个令人鼓舞的闪光点:

1.坚持实证研究,奉献一手资料和田野感悟

19世纪中叶,国际学界开始涉足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于 20世纪 50年代、80年代和 90年代组队到该地区进行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丰富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内容。新资料、新方法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但是带着旧思维看问题的境外人士仍不在少数。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川、滇、藏与川、青、藏两个交界区某些地方依然谢绝外籍人士,收集资料的重任落到国内学者身上,我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进藏的。环顾四周,当年的同道已不知所向,幸好凝聚了一批新生力量,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言放弃。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和珍稀感受为写作提供了优质素材,这使本套丛书能够以真实性塑造科学性,以学术性深化思想性,达到材料翔实、学理坚固、观点新颖、描述全面。

2.体现人类学知识的应用与普及

最近 20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投入,各门学科取得长足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伴随着专利、论文数量的增长,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也出现了:文章浅尝辄止,漫然下笔的多,周密论证的少,还有重复研究等浪费资源的现象。人类学倾向微观考察,对充实中观、引导宏观有所作为,中山大学自从复办人类学系以来,格勒率先走上青藏高原,紧跟着就是我们的团队。

本套丛书是西藏研究的新产品。作者们博采众长,引入相关概念,借助人类学理论方法的指导凝视问题,通盘考虑,揭示内涵。虽然各册研究目标不一,但是在弄清事实、逻辑排比、分析综合、评判断义,以及疏密叙述等项上一起用力,展示自己的德、才、学、识。有些问题提出来亟待深化,如应该如何凸显民族志对于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应该如何发挥民族志的特长,等等。

目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正在转变,自发的、自觉的研究队伍扩大了,这是对我们已经做出努力的积极回应,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丛书充满生命力的证据。这项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必然要求研究者保持多读书、尚调查、勤思考、免空谈的学风。

3.突出出版界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界的精诚合作

本套丛书凸显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多年积累的田野资料不会自动转化为社会公认的产品,需要紧扣“民族特色”提炼选题,科学搭配,形成整体效应。所以丛书各册保持自身特色,如文化源流、田野实践、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传统生计、地方与国家、不同资源的合理利用、小民族大跨越等,同时贯穿了再造区域民族志的主旋律。一句话,把各册放在青藏高原东部民族多样性的大题目下合成整体色彩,依靠国家出版基金的扶持,实现“好纱织好布”“好料做好菜”的目标,达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双重效果,对出版人与研究者都是双赢。

总之,本套丛书具有继往开来、别开生面的寓意,弥补了同类作品的某些不足,激励着新人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关注各民族在历史上与现实中与自然、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推动顶层设计,产出有效政策,建设西南边陲。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本套丛书的不足,保持虚心接受意见、不断追求高品质的诚恳态度。

古文字学家陈炜湛教授乃治学、书艺两全的专家,一向支持我的田野研究,多次题写书名给予奖掖。为了表达对本套丛书作者实地研究西藏的钦佩,肯定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陈教授特用甲骨文和金文写成书名。看到丛书名十五字,字体淳厚中正、古意盎然,我由衷感激。


2022年2月
于中山大学康乐园榕树头 trpn/vvIiEySHr92G65kUJ+KDwLF83viKoBIBwfu8w+4Ud86Gj1GL7A81D6nvd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