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从事着中医学的工作,因为我们似乎无法在历史中找到足以支撑我们今天安身立命的自信,并面对未来开拓新的境界。
生命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对生命有所理解,如果不从根本的世界观境界进行思考是难以达到的。而我们能够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外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是生成观,自下而上是构成观,这是从理解世界方式的现象上来区分的;如果从认知发生的过程来看,生成观是自下而上由归纳而演绎的,构成观则是自上而下由演绎而归纳的,因为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整体,而且由于我们认知过程的代入,实际上是主客交融的,求诸他物则生成,求诸自身则构成。构成论导致机械的生命观,而生成论导致目的生命观。生成观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宇宙观(世界观方式),构成观则较为现代且是我们今天的主流宇宙观,现代文明没有在生成观的方式下发展起来,却在构成观的方式下发展了起来。基于哲学和历史、现实的多方面证据表明,可能当今构成观走到了一个需要升华的阶段,重拾生成观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生成论是一种宇宙生成观,认为世间万物和事件都是生成的。有人粗略划分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为神生宇宙、数术太一生宇宙、无生宇宙、天地自生宇宙、阴阳五行互生等类型。
现代的宇宙观总体上也是坚持生成论的,如大爆炸理论(Big-Bang)。至于要追问生成的质料为何?这又回到了构成论的视角上。尽管如此,这个前提还是有一个假想的,中国古代认为是“气”“道”“一”“无”等,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是“能量”“场”等,终究还是一个可以想象的内容。不容易想象的则是“气”和“能量”为什么会生成万物和事件?或者说“气”和“能量”为什么会动起来,出现“聚散”,那么为什么没有“动”呢?现代物理学展现的世界图景就是:“弦理论因为太小无法验证,相对论研究的对象虽然非常大但是可以验证,再大再远一些实际上就不适合人类研究和验证了。”
到这里,我认为问题已经到达思维所能达到的尽头了,一个是宇宙之外、一个是运动之外,因为我们已经把一切看成了一个整体,无法求诸他物只能求诸宇宙自身了,只能走进分析和归纳自下而上,演绎的起点就是“气”和“动”这两个源自构成论视角的内容了!为了讨论的方便,我采用“气”和“气化”来代替“能量、场”和“动”作为生成论的起点。在生成论视野下,既然气聚散万物成形,那么秩序和过程就是第一性的,空间实体是第二性的,实践操作的对象是信息、秩序而不是空间实体,尽管空间实体参与该过程!假若非要在构成论的视角下将问题置于可以想象和理解的“空间”中,以理解“运动”和“聚散”,就有必要把“以太”这个物理学否定的历史概念拿回来。但是,在生成论假设下我们最好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条二维的“虫子”,体悟“动”和“流”的意义和内涵,这样“动”就是生成本身,是宇宙的“觉知”,对人而言则是生命情感。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寂静的、深邃的、黑暗的、没有任何波澜甚至没有一丝思绪涌动的周遭流动起来,向着四面八方激荡开去,这就是“气”。“气”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气的激荡导致气的聚散升降从而生成了万物和事件,也规定着万物和事件的存在方式。
存在问题是最为古老和基本的哲学问题,任何一种学科都有意无意间对此做出了承诺或假设,成为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系统、不同的哲学流派中对“存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是“存在”回答了世界的本源问题,给予了我们心灵安放之所。
“存在”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就是说这仍然是一个主要凭借猜测和信念来支撑的问题。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古今中外有很多天才般的思考和结论可以供参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孔子、笛卡尔、罗素、爱因斯坦、海德格尔、杜威……但是回归到我们个人如何理解“存在”呢?我想必须抛弃所有的成见和参考,置于感知健全的“婴儿状态”来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存在自然会被我们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为我们所感知的,一类是无法为我们所感知的。可被感知的“存在”通过感知途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实现。基于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环境内容通过感知途径刺激人体分泌相应的反应物质,形成信息模式以构建物象,这是一阶感知,其特征是直接的、完整的、主客一体的、混沌无参照的、难以输出的。然后人体就会进一步处理产生“一阶感知”
物象信息的化学信号,从而产生二阶感知,二阶感知是纯内在的,这个过程则是理解的过程,是内省和反思,形成可输出的信息。可见感知内容的具体可输出形式主要取决于感知主体的“感知功能”状态和能力,既与主体的身体状况有关,也与主体的历史经验有关。被感知是存在的直接证据,也是我们理解具体“存在”的起点,因人类个体不同的感知能力,“存在”的深度被不同程度了解。但这并不等同于说“存在即被感知”,而是“存在”具有被感知的可能性[休谟第三问]。“无法感知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边界,空间上它可划分为个体的无法感知和群体的无法感知,时间上可以划分为暂时的无法感知和永久的无法感知,无法感知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是自在地存在着的,否则就会陷入彻底的不可知论的境地。至于感知对于感知对象的干扰问题,也就是量子力学所观察到的关于测量精度和“测不准”的问题,也是无法感知的“存在”,这种现象不只是量子现象,宏观现象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清楚,不论是否能够感知到,存在就是存在着,以我们或可以理解或不可以理解的方式存在着、以假象或真象的方式存在着、以实体结构或关系结构存在着。
关于“存在”问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思考:一个是存在的存在问题,也就是存在的“神创论”问题;一个是“存在”的实体问题,也就是存在是实体结构还是关系结构的问题。探讨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后面我们理解中医学的本体问题。
首先,存在是自然存在的还是造物主创造的?哲学史上的重要课题“证明上帝存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自己来做一个推理,如果造物主存在,那么世界包括我们自己都是被造物主主观创造的,是造物主按照一定的思想、目的设计和创造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思考这个问题呢?显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日常的活动都是具有目的性的,我们按照自己的目的行事,尽管我们可以或不可以意识到我们自己的目的是自由意志的或不是自由意志的,但目的性是客观的。另外,我们观察世界最主要观察我们自身,我们的生命活动也是按照服务于“生命存在”目的的生存和繁衍展开的。因此,我们自身的“存在”是造物主的有意而为。
那么造物主的目的何在?造物主会观察和在意我们的世界吗?造物主会控制每个人甚至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存在状态吗?还是造物主仅仅播撒了世界的种子任由其自生自灭?造物主又是否关心创造世界的材料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是“是”也可以是“否”,其“是”与“否”对我们的现实世界有什么特别意义呢?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有各种冗长而混杂的不确定性,也有冥冥中的各种巧合,世界既让我们相信命运也常常让我们怀疑人生。无论有没有有意识的造物主、有没有超越我们认识能力的造物主,世界还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使造物主创造了世界和我们,但他也抛弃了我们。在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中,我们和世界仍然在无限可能中“自在”地运行着,造物主也不曾关心到每个人、每个动物每时每刻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他一定是让个体在既定的原则中或简单无序或自组织有序地运行即可。造物主存在与否对这个世界的运行似乎一点都不重要,除了一些信念外别无他物。另一种情况是造物主不存在。如果造物主不存在,那么世界就是在自在地运行,世界以其自身的材料运行着,演化出丰富无限的事件和情景,这些事件和情景此起彼伏、生生灭灭。
因此,造物主或存在或不存在。“造物主”其实不足以安放我们的心灵,否则大到人类历史的进展,小到个人境遇,何以在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中诞生,明晰而僵化的必然又为何不能永恒?爱因斯坦都说“造物主不会掷骰子”,而实际似乎是“造物主的确在掷骰子”。
气的激荡像涟漪一样扩展开去,生成了宇宙万物,涟漪的涌动方式规定了万物的流向,生成了规则和秩序,规则和秩序以时间的方式展现,而万物就在这涌动中此消彼长、生生灭灭,万物因为气而彼此联系感应。也正是在这涌动中,万物时空交错,彼此感应联络,通过感应万物在彼此中“留痕”,或者称为“反映”。反映就是基于反应(气激荡的属性)产生的,这可能就是意识的起源,“留痕”经过不断反馈折叠,在万物的生成演化中最终生成了反映的反映的反映……这样意识就产生了。
因此,万物皆意识,但意识到意识主要还是在人的层次上。
“人”的确是一种神奇的存在,起码在目前基于我们已有的知识中人类是世界运行的最高形式,而作为人的存在的重要标志就是意识和情感。意识和情感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以至于人类一切的活动根本上是围绕意识和情感展开的。意识和情感使得人类可及的世界的物质性被完全异化,物质世界的自身运行造就了意识和情感的产生,但是这种二阶反应的迭代则产生了人类文明,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物理世界是以人或人的精神意识为目的的,其实理解为人的生命体或人的精神意识是物理世界运行的一般化结果更为妥当,它甚至只是物理世界一缕短暂的震荡。也正是这缕震荡推动着人类世界向着一个似乎存在的必然目的性前进,正是这缕震荡形成和定义了物理事件和人类的意义,正是这缕震荡似乎产生了现实世界发展的约束力和终点,正是这缕震荡融入了人类的心灵中并成为人类生存、思索、追求、拼命捕捉的真谛。因此,人是世界的产物,人也是世界本身。
下面我们从传统的主客关系方面讨论一些意识的问题。
讨论意识问题离不开“主客二元论”与“主客一体”两个问题,也就是需要回答意识是否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分别讨论主体和客体的内涵,然后讨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意识的问题。
我们这里仅讨论哲学意义的主体,“主体”意味着自然界具有“主动性”的一方,“主动性”就是主体对客体可以产生二阶反应,即具有“反省”的能力才能够是“主动性”,因此,我不认为主体是基于相对而界定的。不管在怎样的世界观立场上,作为宇宙发展的一种高级、复杂、特征丰富的形式——“人”都是经典的主体。客体自然就是主体所处的环境和背景的任何“物”和“事”,具有引起主体反应的潜在能力。
主体与客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主客是基于功能和关系意义来划分的,从“质料”的角度来讲,主客体同处共同的环境中、共享相同的质料,主客体差别的一个重要来源可能是实体(质料数量、过程和结构方式)。这就是说,“主动性”源于“质料的构成方式”。关于这一点,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
中就谈到“生命运行从环境中获取的是‘秩序’和‘负熵’而不是物质本身”。这其实就在讨论实体与功能、实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是谁决定谁的关系问题。站在关系本体论的立场上,实体本身难以在主体中形成印象,主体的印象只能是实体的功能性质,即实体导致环境的事件发生,或最起码是实体引起主体的、仅仅特定主体私有的反应。因此,在“主动性”的立场上,功能决定结构和实体,功能是第一性的。在实体层面上,世界本身就是实体,是质料的流逝过程,功能则既是质料流逝的刻画也是质料流逝的性质和能力,“主动性”(二阶反应或反省)实际上是质料流逝过程引起一阶反应的二阶迭代结果,因此在实体层面上,实体与功能、实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不能说谁是第一性的。基于上述的分析,主客体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一体两面、主客一体的,而在强调主体的层面上,主体的确具有主动性和决定性。
至此,我们已经对意识的内涵有了相当认识,意识其实就是“主动性”,是主体的标志性特征,本质上是“一阶反应的二阶迭代”。意识首先具有内在性,是特定主体固有的内在性质,是主体质料流逝过程的特征,环境实体通过自然的途径刺激主体,主体就会组织自身的质料“计算”和刻画出环境的印象或模式,这些模式又会形成新的刺激实体(即记忆)产生二阶反应,并不断迭代反馈,最终形成意识产生的正反馈链条。
另外,两个关于意识的问题,一个是意识的具身性,一个是意识的多重实现。由于实体与意识是一体两面的,特定的实体产生特定的意识,特定的意识指向特定的实体,意识与实体始终处于“主客交融”的状态,因此,意识是具身性的、私有的,人们看待事物的共识和一致性则源于人们实体的相似性。意识的具身性不但指意识具有私有性,而且指意识也会由于主体实体机能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意识的改变就是主体的实体改变。意识的多重实现可以从多个层面上进行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不同的个体主体实际上产生的意识是不同的,但是个体间的认识可以达到一致和共情,本身就说明意识是多重实现的,不同的实体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第二个层面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情感实现
,也就是“硅基生命”的构造,意识的多重实现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个层面是意识的多重实现其实是现实世界多重实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多重实现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例如不同的材料可以构建具有同样功能的建筑、人造器官和人体植入材料的实现等。多重实现的直接意义就是使对意识发生机制基于物理实体的还原变得没有意义,而基于功能或关系的还原变成现实。虽然功能和关系的来源成为多重实现理论的硬伤,但是基于意识的具身性本质关系的来源就是关系本身可以部分消解这个问题。因此,多重实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二阶反应的迭代”具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意识的力量!这凸显了意识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形而上学。
上面的分析说明“意识”是“反应”到“反映”的“气”的不断迭代的结果和表现,而意识的彰显则同时伴随着意识的意识的生成,也就是情感的出现。
尽管情感仅仅是宇宙之气运行大势的一缕激荡,但对于人来说情感至今仍是“气机”的最重要结果之一,以至于一定程度上将情感的关怀作为生命运行和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并不为过。情感发生的第一层是对“生成观”中“生”的情感,“好生而恶死”是万物维系其存在的运行状态,也是万物“秩序”生成的基础,“生”是第一情感。虽然第一情感总体上受制于“宇宙之气运行大势”,但这一点是未知的,因此,第一情感的关怀起点只能是个体,任何个体的第一情感都不能凌驾于其他个体之上,多样性的个体才是人类整体发展的源泉。第一情感的实现过程是生命生成展现的过程,衍生出代谢的情感、生殖的情感、防御的情感、秩序的情感、通讯的情感等。代谢的情感满足口腹之欲、生殖的情感满足性欲、防御的情感满足安全欲、秩序的情感满足成就欲、通讯情感满足控制欲等。基于此,衍生出价值情感和道德情感,这是进一步对“生”之情感的意识,回答如何对待第一情感的问题,是对第一情感的辩护。饮食之欲、男女之情、安全需求是维系生命体存在的基础,是人的基本权利,不但要实现而且要充分尊重;成就欲和控制欲是支撑人类探索自然、提升人生境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情感,因此是必须得到尊重和发展的。这些价值情感在自然秩序中是基于个人的,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人类的活动最终都是以落实个人的第一情感为目标的。进一步协调个体的价值情感,维系个体价值情感的存在,尊重个体的价值情感的实现就达到了道德情感的层次。道德情感则成为社会组织构建的表层秩序。
蒙培元先生一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最终将中国的哲学的主体定在“心灵”和“情感”,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儒释道”都将人置于自然生成的过程中,采取主客交融的、天人合一的方法寻找心灵归宿。
中医学中将脏腑运行的最高层次定为“神魂魄意志”,这是“意识”层次的,这一层次是实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基础,中医学实践中将“七情”作为除饮食外最重要的内伤病因之一,可见其对情感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