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不仅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也很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作实践方面的训练。有不少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是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们在这里所编选的《同在红旗下——纪念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翻过那座山》《草原英雄》《和田少年足球梦》等二十二部作品,便集中了近两年来暨南大学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的优秀毕业作品。为了更完整地呈现出作品的样态,我们保留了作品的创作文稿(脚本)、故事梗概、创作阐释和推荐语。
这些作品既有反映家国情怀的大叙事和大主题,如《同在红旗下——纪念澳门回归二十周年》《风雨侨批见党百年》《翻过那座山》等,也有讲述普通人乃至残障人士梦想、情感和生命故事的微观作品,如《奔跑的Vlogger》《舟几口》《自由的轮椅》等。无论是大题材,还是小故事,每一部作品都很有特色,显示了创作者的用心和努力。例如《风雨侨批见党百年》的创作团队花费不少功夫查阅大量有关侨批的文献和影像资料,并采访相关专家学者,为作品的最终呈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作品具有了历史厚重感。《翻过那座山》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纪录片,该作品曾获得第十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大学生纪录片奖、第七届大学生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提名奖等重要奖项。该纪录片以扶贫工作为题材,讲述了一名“90后”大学生陈好到山区基层参加扶贫工作的感人故事。在创作手法和后期制作方面,推荐老师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该作品创作团队“在前期拍摄中能够有意识捕捉、跟踪重要事件,挖掘生活中的冲突与困境,后期制作中,在忠于事实基础上善于运用对比式剪辑突出戏剧性,画面镜头不落窠臼,音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情绪渲染恰到好处,充分说明参与创作的三位同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较高的影视艺术修养以及足够的创作激情”。这部作品的题目颇有象征意味,“翻过那座山”,所要翻越的不仅是生活中的大山,也是贫穷和限制发展的那座大山。翻越了那座山,走向的是幸福美好的未来生活。“她们和我们一样,是这片土地的孩子。”《爱的三重奏》以平等的视角聚焦了三个中非混血女孩,讲述了她们的成长故事,让人对全球化时代下中国这类家庭的孩子有了特别的关注。《天堂口的守门人》是一部人物纪录片,片长虽然只有17分钟左右,但拍摄难度非常大,因为该作品记录的是从事殡葬行业的入殓师刘子维、肖晨露夫妻的职业生活,这样的选题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对于许多人来说,殡葬行业直接与死亡打交道,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恐怖和不祥,选择殡葬行业作为拍摄对象是需要“大心脏”的。《天堂口的守门人》的创作者不但坚定地选择了这个题材,还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跟拍入殓师刘子维、肖晨露夫妻,其行动实在令人敬佩。而通过这部片子,我们相信世人对入殓师职业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恰如推荐者所言:“《天堂口的守门人》,将死亡诠释得自然美丽,也让这份职业更直接真实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是一部能让人思考的、有温度的纪录片。”纪录片《白眉》也是一部很用心思的作品,为了拍好这部讲述法国人刘奔到佛山学习“白眉拳”然后回巴黎开武馆的故事的纪录片,导演用了五年的时间跟拍,还自费跑到法国进行拍摄。《和田少年足球梦》拍摄时间虽然短,但选题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该片通过讲述一群新疆少年在足球教练李明杰的带领下追求中国足球梦想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新疆地区青少年的现实生活状况,新疆少年们自由快乐地为了梦想而奔跑,不仅感染了许多观众,而且也很有说服力地驳斥了一些西方国家对新疆社会的污名化报道。正因为如此,《和田少年足球梦》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转载和报道,还被国务院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转发并点赞。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暨南大学是一所著名的侨校,担负着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使命,每年也培养和招收大量的港澳台生及海外华侨华人子弟,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而我们这次所选编的作品有不少具有浓郁的“暨南味”——选题和内容与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等相关。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风雨侨批见党百年》就是关于华侨华人的故事,通过挖掘大量侨批,讲述潮汕侨胞对家乡和对祖国的牵挂、眷念和乡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纪录片《华文》也以生动的个案故事讲述了华人在海外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与传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同在红旗下》以澳门回归20周年为背景,讲述了来自河南、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国旗仪仗队队员一起训练和升国旗的故事,尽管性格各异、出生环境不同,但通过升旗仪式我们可以发现,四地青年对祖国都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留在中国》《爱的三重奏》《白眉》等都是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既有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给他们带来发展机遇的故事,也有因仰慕中国文化来中国学习白眉拳的故事,以及跨国婚姻引发的家庭教育问题,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选编的这些作品显示了今天年轻一代学子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烈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家园、社会和生命的关爱之情。《玉米疯长》《爱的三重奏》《天堂口的守门人》《奔跑的Vlogger》 《天光墟》《自由的轮椅》对社会的边缘群体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以平等的视角思考他们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性社会中的生存境遇。纪录片《乐园》还将镜头对准了繁华城市中的流浪动物,书写它们在喧嚣都市里的艰难生存状况,通过动物的视角,《乐园》也深刻反省了人类的某些不文明行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选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向读者汇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来学生的毕业创作成果;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毕业成果汇报,为后来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些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创作案例。不过,限于篇幅,本书只选编了部分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它们体现的是暨南大学优秀学子对当代中国社会某些方面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当然,尽管这些作品的创作者都下了不少苦功,但由于许多作品是初次创作,创作经验不足和拍摄器材限制等,不少作品在题材选择、内容呈现和镜头语言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的作品甚至可以用“稚嫩”二字来形容。但我们依然相信并认为,这样的创作尝试是很有益的。
曾一果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