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案例研究法为突破口,通过对通俗易懂的影视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有助于读者在接触跨文化传播领域时,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消化吸收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为理解相关思辨性强的教程、专著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专著之中,有关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轨迹、现实境遇、困境难点、传播策略以及影响力等,前人已有硕果,本书不再对上述内容进行赘述,而是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呈现当前国内外影视媒介中的跨文化传播,在比较的视野内考察中外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外影视媒介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打破中外文化壁垒,更好地实现影视媒介的跨文化传播。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对案例研究法进行界定,其次论述该研究方法用于影视媒介语境的适用性,最后阐明影视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案例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与定义存在差异,但学者专家们对案例研究法的特点与本质大多观点相近,如约翰·吉尔林(John Gerring)将概念界定为“案例指在某一时间点或经过一段时期所观察到的一种有空间界限的现象(一个单位)”
。而罗伯特·K.殷(Robert K.Yin)则表示案例研究也属于实证研究,它的研究范畴是“深入研究现实生活环境中正在发生的现象(即‘案例’);尤其是待研究的现象与其所处环境背景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从上述定义可知,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经过对现象一定时间长度的深入观察可得,而案例研究则尽可能将现象从背景环境之中抽离出来,以单个案例或多个案例对其进行剖析阐释。
但案例研究的目的却并不在于将现象以故事的方式拾捡出来,或以数据的总结呈现于众,“而是力求通过这些具体信息,挖出对一些基本关系类别、基本特征表象、基本行为范型的认识”
。所以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故事的讲述进行知识生产才是案例研究法的价值所在。张静认为案例研究所能提供的知识通常有三种,分别是解释性知识、理解性知识及规范性知识,更高一层或许还可提供价值性知识;案例研究法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其研究成果也得回归于现实层面,它的出发点也就是落脚点。
经过对研究方法定义的拆解,可以发现跨文化传播及影视媒介都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尤其影视作品内容本身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其时的社会现象与大众文化,两者都以文化的形式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选取典型的影视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与案例研究法匹配度较高。但在媒介技术突飞猛进、媒介机构百花齐放的当下,媒介生产迭代速度较快,影视作品数量不计其数,题材类型繁多,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本书在选择研究范畴时侧重于跨文化关联度较高的作品,且匹配影视艺术的特性展开具象鲜活的阐述。
那么,通过影视作品的案例分析来研究跨文化传播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影视作品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读者获取有关案例语境所生产的知识。本书除了讨论经典跨文化传播理论,还对每个影视案例之中跨文化传播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都进行了概括和解析,有助于读者获取有关跨文化偏见、差异与冲突的解释性知识。而当案例中呈现出有关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等内容时,读者便可通过影视语境知晓不同文化群体的特征及特点,由此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理解性知识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在上述两种知识的基础上,读者还可以根据影视媒介所展现的跨文化传播结果获得启发,在消除文化偏见、文化霸权与文化冲突方面间接习得相关经验教训,在文化接纳、适应与融合过程中获得更佳的跨文化体验,以减少现实社会中遇到文化休克的可能。
其次,跨文化传播流淌于社会的日常生活实践当中,在相对稳定中不断游走变化,而同样日新月异的影视媒介能够敏感地察觉、捕捉这一过程,最终在时效性高、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的影视作品中以艺术化的手法表达出来。采用案例分析则能够及时把握跨文化传播的新形态及其变体,对于影视所呈现的新现象进行创新性的阐释,在突破颠覆既有框架的束缚之余,还具备发现新理论、创造新思想的可能。如1979年王树忱导演的《哪吒闹海》与2019年饺子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故事内涵与文化表达方面已大相径庭,两者的叙事背景虽都源起并传承了古代传统的神话故事主线,但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所塑造的哪吒形象却相差甚远,前者中的哪吒是神性大于人性的英雄,而后者中的哪吒却是神性微弱而人性复杂的少年。这给我们的理论创新带来了较大的空间与可能。
再次,案例研究法时常遭受争议的一点便是案例是否具备典型性与代表性,所研究成果又能在何种程度上对现实世界具有普适性。案例受限于某一段具体的时空与情境,实难获得如自然科学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与法则。但影视案例的选择可以通过对现实社会的高度还原或概括,以高水平的案例文本为对象来凸显其典型性,至少在同类型或同题材影视作品之中具备代表性,而非单薄的个例或绝无仅有的特例。
因此,本书在案例方面审慎选择分析对象,所援引作品考虑其制作质量与受众反馈。对单个案例研究分析充分考察单个样本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经过简化后对其作归纳、概括,从抽象中延展开来,以生动形象、鲜活完整的具象形态为读者还原被遮掩的边缘;对多个案例的研究分析又以实证的方式抽繁化简,详略得当地归纳总结某一现象,令读者更容易吸收、接纳该现象的特征及本质。不同文化因差异存在独特因素,但文化本身又有其普遍特征。因此,跨文化传播分析既离不开对单个案例独特性的还原,也离不开对多个案例普遍性的归纳总结。
最后,从教学角度来看,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因学理性、思辨性较强而略显枯燥,一旦缺少问题意识、例证引导及实践接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和表面,犹如囫囵吞枣不得其解,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中都已转向多元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成为跨文化传播领域教学的有效抓手。本书采用适用于跨文化传播分析与影视媒介语境研究的案例分析方法,以详细完整的典型案例对跨文化情境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与分析,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阐释相关跨文化传播理论,两相结合令理论与现实的联结更为紧密,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情况。
这种联结在跨文化传播教学中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同跨文化实践情境有效串联,在日常的、有趣的场景中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能够加深学子对理论的理解,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还可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其跨文化传播技能得到切实的提升;第二,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故事性与趣味性可以充分调动学子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之对跨文化传播产生兴趣点与好奇心,在主观意愿的驱使下自觉进行相关阅读与学习,无疑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案例学习强调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每个案例的特殊性有助于学子在不同案例分析过程中形成多维度分析的思维模式,在扩大视野之余也能拓展思维的宽度与深度,逐渐具有独立展开案例分析的能力。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可以同理论教程相结合,二者相互补充可以进一步平衡跨文化传播学习的专业性与通俗性。
本书共选择28个影视案例进行跨文化传播分析。除主要的影视作品,即经典电影、电视剧外,本书还将其他类型的影视媒介作品如纪录片、综艺节目、栏目频道、直播、网络游戏、专题事件等纳入其中,以此扩大案例研究对象的涵盖范围。此外,本书尽力兼顾案例分析的趣味性与可读性,试图抛砖引玉,激发读者对跨文化传播的思考。谨以本书为中国跨文化传播发展学术研究添砖加瓦,期待与有志同行者一道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