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影视媒介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在影视媒介所呈现的跨文化传播之中,观众既可了解非语言行为的特殊性,如中国台湾电影《听说》,也可感受地区方言的魅力,如中国电影《火锅英雄》;既可察觉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如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也可借助承载文字的书信尽情想象,如日本电影《情书》;还可意识到广播在战争年代的作用,如罗马尼亚电影《永不中断的广播》。影视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将其他媒介形态收为己用,无法记录的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以影视画面与声音的形态被镜头记录下来,抽象的文字与不完整的图片在动态的影像中变得具象完整,影视集各种媒介优势于一身,已然成为跨文化传播最主要的新形式。

因此,虽然从媒介角度出发研究跨文化传播的语境有多种选择,但当下最贴近于大众的媒介形态当属影视,探讨跨文化传播必然绕不过对最新媒介形式的论述。在当前提倡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传播内容中,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文学、影视及翻译作品被列为重中之重,而这些内容都离不开媒介的承载。本书特以影视媒介语境为前提,以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媒介与跨文化传播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影视作品内容呈现着过去与现在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而跨文化传播活动也作用于影视作品的生产与传播,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首先,影视作品呈现着过去与现在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视艺术中的跨文化叙事虽多为编剧虚构,素材却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由原型提炼加工后再以艺术形式呈现于荧屏。比如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绿皮书》,讲述黑人钢琴家雇用白人司机送他去南方巡回演奏的故事,两位主人公在历史上皆有原型,其中司机的人物原型之子作为该片编剧之一,在影片中部分还原其父与钢琴家巡演时因种族歧视导致的坎坷旅程。彼时美国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政策盛行,“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的概念还未普及,黑人被冠以“有色人种”(colored)或“黑鬼”(negro)的贬义称呼,只能遵循着绿皮书谨小慎微地生存。20世纪已经飘散的历史情形读者们当然不得而知,电影却以再现的艺术令历史碎片再次生动鲜活,使观众以史为镜,得以窥见早期难以猜想的跨文化传播形态,了解犹如附骨之疽的种族歧视之来源,以及跨文化传播交流之路的艰难险阻。

其次,影视媒介语境为跨文化传播的分析提供跨越时空界限的平台。自文明诞生之初,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就在各个时间与空间中周而复始地发生着,但作为浩渺宇宙中微弱短暂的存在,人类在生命长度、肉身能力等有限维度里掣肘不断,所能察觉的文化认知多囿于己身,对于远方的人及文化所知甚少。而影视媒介则为人类突破时空限制、了解异于自身场域的文化提供最为便捷的平台,古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今影视也可令观众足不出户概览各地风土,于人情百态中领略文化底蕴。观众通过影像得以短暂地游离于习以为常的现实世界之外,体验一番颠覆头脑的想象风暴,间接学习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而后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跨文化传播。

例如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了中国抗疫题材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记录了封城结束后十位武汉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武汉这座因疫情被污名化的城市曾因信息壁垒遭遇无数误解,而这部纪录片为外地人乃至外国人了解武汉的真实状况打开了窗口。该片被朝日电视台、日本电视台等日本主流媒体转载播放,相关报道阅读量成功登顶雅虎国际新闻的排行榜,甚至有网友自发将该片翻译成多国语言以方便该片的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不仅体现在该片的国外媒介转播上,还包括网友以翻译的形式参与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最后,在现实层面考量,影视媒介语境具有丰富庞杂的资源与具象可感的情境,是跨文化传播学习较易切入且性价比最高的资源。相比于留学、移民等跨文化传播环境的营造,影视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学习不必跋山涉水、旅居异国他乡,也无须优越的家庭背景、特定的语言储备或文化知识。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影视媒介成为读者学习跨文化认知最适宜的方式之一。通过电影《卧虎藏龙》中武林的爱恨情仇,外国观众可了解中国古代的武林侠义精神;通过电影《我的盛大希腊婚礼》中希腊女性与非希腊裔男性的婚姻,希腊文化与非希腊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在家庭的缩影里被一一放大;通过美剧《初来乍到》中华裔家庭的美国日常生活,中美文化的双重浸染使得跨文化适应成为移民家庭的必修课。诸如此类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轻易发生且不会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而在影视媒介的表达下这些现实情境的浓缩和艺术化再现比比皆是,体现出在对社会、文化议题的关注之余,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画面提升了观众对跨文化传播的自觉认知。

相对而言,跨文化传播对于影视媒介作品的生产与传播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有助于影视作品的国际化传播,有时甚至会决定影视媒介的生产。电影《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四项大奖,除却影片自身的优势外,也与导演李安遵循好莱坞发行策略,在美国为该片进行地毯式宣传造势有关。“中国电影走入国际市场,多靠导演亲自叫卖,这是中国电影,而不是西方电影特有的现象。因为中国电影在本地不景气,又没有海外市场,需要额外费力去打出来,明星不可能像我这样做地毯式的宣传。” 李安亲历这部电影大大小小的宣传造势,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努力,才使得《卧虎藏龙》在西方影迷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夺得奖项。再如在国内电影界大放光彩的吴宇森导演,因《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电影受到好莱坞公司的邀约,为此他苦学英语与美国文化,在好莱坞又经历了两年的跨文化冲击与适应,才凭借影片《变脸》奠定了好莱坞一级导演的地位,后续又拍摄了《碟中谍Ⅱ》等享誉全球的影片。若非在中美文化冲击中艰难适应,吴宇森逐渐习惯并接受了好莱坞的影片制作规则,这些影片也未必能与大众见面。

在影视媒介流行的今天,一帧帧影像画面的陪伴已成为一辈辈网生代的日常构成。迭代迅速的科学技术不断推进着媒介技术的多元与进步,VR、AR、MR等不断挑战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历史、语言、地域、民族、国别等要素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限制作用不断减弱,互联网平台与传播技术使得跨文化传播在虚拟世界中频繁发生,再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形成协同联动。当然,媒介在加速跨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催化了跨文化冲突的频发。媒介在搭建不同圈层文化交流、适应乃至融合的契机之余,也有激化跨文化碰撞、冲突甚至对抗的潜在风险,尤其在“逆全球化”现象中,这种加速容易导致矛盾的升级与后果的扩大。

在“万物皆媒”的时代,跨文化传播离不开作为基底的影视媒介语境。本书聚焦影视媒介,既考虑到影视内容的通俗性与趣味性,也顾及跨文化传播学理与现实相结合的功能性,希冀有助于读者在媒介语境中提高分辨与判断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在媒介化社会生存所需的跨文化传播技能。 VK51j1maiMBSJ4Swk0s5ahIPetiOP2WIkD53iqcgkyxhx1r2DjcJLJxuOR2fxs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