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关于伟大战士木兰的传说有很多,但是祖先们,这一个是我的版本。”
2020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从花木兰父亲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气”能与生俱来、凤凰随行陪伴的英雄少女的故事。电影里的花木兰幼时在田间挥棍舞棒,在父亲的指引下练习武术,归家后满院追鸡、上房揭瓦,长大后瞒着家人替父从军,在军营里凭借“气”脱颖而出,在战场上先救战友后救皇帝。这与北朝民歌《木兰诗》里的花木兰大相径庭——诗中的花木兰本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闺阁女子,万般无奈之下代父从军,备齐骏马、鞍鞯、辔头、长鞭,辞别父母后开始了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直至封赏还乡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从人物形象来看,前者是生来注定不凡的战场传说,后者是生而平凡注定艰辛的孝顺女郎。分明是源于同一个故事的主角,中西方语境却各自描摹了两类相去甚远的女性形象。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好莱坞英雄影片一贯的程式化操作下,将东方女性在男尊女卑王朝中承担千钧重负的苦难描绘成天纵之才冲破性别约束寻找自我的造梦之旅,至于最初故事版本中南北朝时期等级森严的阶级、男尊女卑的地位、连年不断的战争等背景被忽略不计,由此引发不少争议,导致该片的评价在国外与国内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国外获得多个奖项及提名,但在国内电影评分网站“豆瓣电影”中的评分已经跌至4.9;国外观众以为这部电影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神秘面纱,而国内观众则认为花木兰的妆容、小规模的两军对战等是对中华文明的丑化,展现了西方电影制作者对中华文明的刻板印象与落后臆想。有影评直言这部电影虽呈现的是中国的故事,却完全套用外国文化的内核,使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披上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外衣,使之在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下显得不伦不类。
当然,中国故事的西方影视化表达此前已有翻车之鉴,国内观众的“不买账”在2016年张艺谋导演的中美合拍片《长城》中就出现过。中西方导演在执导国际化的中国题材影片时难以拍出同时令国内外观众满意的作品,中西方观众对同一电影的观影评价褒贬不一,国内观众对经过西方加工的中国文化感到陌生且难以忍受。这些几乎可称为中国故事西方影视化表达的通病,归根到底是由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导致的。
上述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都取材于古代中华文明,却又运用现代西方好莱坞的叙述方式、跨越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文化杂糅于影视之中。影片的制作过程本身已是颇有风险的跨文化实践,其后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自然也不会是一条坦途。根据影评来看,西方观众的负面评价是基于1998年动画电影 Mulan 与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对比而来的,包括对重要配角木须龙的删除并以凤凰取而代之,片尾打斗场景在未完工的建筑架而非宫殿内等,他们对于中国观众所声讨的妆容、房屋、巫师等问题并无异议。同样地,中国观众对于本就不存在于诗词之中的木须龙、木兰救驾的打斗场景也不甚在意,而是关注西方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反对制作者断章取义地理解“气”,将家国情怀简化为“忠勇真”,将古代女子“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婉约意境化为一张异于东方审美的脸谱。
而文化的差异恰恰蕴藏在人物的删减、场景的变化、妆容的风格之中,木须龙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武术、花黄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沉淀。跨文化传播在宏观上可以一个领域、一门学科而论,在微观上也可以一门手艺、一件物品而论。小至品尝一道异乡美味,大至旅历一程异国风土,在人人身处地球村的当下,个体虽囿于肉身常安居一隅,但其精神却必然留有跨文化的印记,只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大多难以自察。而影视则以其媒介属性将这些细微印记一一收录于镜头之中,再反呈于观众面前,令其清晰地意识到跨文化的神奇之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在影视媒介中以精彩纷呈的故事展现,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不可忽视的表现形式之一。
因此,本书以影视媒介为语境,对各类媒介作品展开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本分析。本书着重阐述国内外影视佳作所蕴含的跨文化元素,包括跨文化偏见、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冲突、跨文化适应、跨文化接纳等。此外,对于部分知名度较广的其他形式媒介作品,如游戏、综艺、纪录片、栏目、专题等也有所涉及,希冀以翔实的案例与多维度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影视媒介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第一章:绪论。 首先对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历史溯源,再依据学科发展脉络对主要研究及理论成果进行概述;其次剖析影视媒介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特点,强调影视媒介的特性及其与跨文化传播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对本书所运用的案例研究法作简要介绍。
第二章:文化价值体系与跨文化交流。 选取《饮食男女》《琅琊榜》《狼图腾》《鱿鱼游戏》《青春变形记》为案例,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介绍与影片的跨文化交流两方面出发,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家国背景下几部影视剧的文化价值表达以及跨文化交流问题。
第三章:文化偏见、霸权与帝国主义。 选取《绿皮书》《黑客帝国》以及漫威电影宇宙系列影片为案例,通过以上案例讲述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族、民族文化偏见,文化霸权以及民族中心主义,为尽可能减少、削弱这些负面影响提供警示与反思。
第四章: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冲突。 选取《别告诉她》《推手》《暗物质》《孙子从美国来》《刮痧》五部影片为案例。这些影片主要讲述因中美两国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引起并作用于家庭的文化冲击和跨文化冲突,其主人公均为平凡百姓,通过对其家庭中涉及跨文化冲突爆发点的分析,厘清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回溯跨文化冲突等理论,为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参照。
第五章:文化融合与跨文化适应。 选取《瞬息全宇宙》《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盛大希腊婚礼》三部影片,讲述中国、印度、希腊、美国等不同国家文化在彼此交流过程中逐渐演化的求同存异,分析这些文化的融合及跨文化适应的路径与边界,以期对读者增加关于不同国家文化的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开展良好的交流有所裨益。
第六章:文化符号与跨文化接纳。 选取《疯狂动物城》《功夫熊猫》《火影忍者》《寄生虫》为案例,以不同国家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为切入点,在符号学视域下分析影片导演及影视内容所诠释的文化内涵。研究这些在本国以外地区同样大获成功的影片如何获得跨文化接纳,对我国本土影视的国际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第七章: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传播。 选取《小偷家族》《千与千寻》《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为案例,主要探讨不同国家文化的普通民众各自所具有的文化认同,以及这些影片如何利用人性及文化的共通之处实现跨文化传播。
第八章:中国影视媒介的对外传播实践。 选取《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卧虎藏龙》《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五部中国电影,列举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获得成功的案例并一一分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参考范例和优秀样本。
案例介绍。 该部分主要对相关案例的创作背景、发行时间、剧情概要、传播效果等内容进行简要介绍,重点突出案例的典型性与特殊性,使读者了解案例的相关背景信息,从而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下研读案例。
理论聚焦。 该部分集中讲述案例相关的跨文化传播理论背景及内容,帮助读者回溯并掌握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专业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引导读者克服畏难情绪,对理论学习产生兴趣。
案例分析。 该部分是对影视案例跨文化传播分析的核心内容,根据每章节的主体内容依次对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交流、文化偏见、文化霸权、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文化接纳及文化认同等进行影视案例的详细分析,将影视语言与叙事学、符号学等视野结合,希望帮助读者实现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
案例启示。 该部分主要是对每个案例分析的总结与归纳,建立在理论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经过详细拆解后的影视案例依然回归到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现实思考方面,希冀能以案例分析对读者在媒介或个人跨文化传播实践产生启发。
本章讨论。 该部分主要是对各个案例的延伸思考和提问拓展,读者在阅读相关案例后需要有思维的发散与一定的讨论,具备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进而达到拓宽思路、学以致用的效果,如此方能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内化。
林仲轩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