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琅琊榜》:从文化价值观维度看中国古装剧出海日韩

一、案例介绍

《琅琊榜》( Nirvana in Fire )是2015年中国现象级的古装电视剧,改编自作家海晏的同名小说。该剧的故事背景为参照南梁时代虚构的架空世界,讲述“麒麟才子”梅长苏沉冤昭雪、扶持新君、振兴国家的政治斗争历程。该剧开播以后在国内收视率持续攀升,播出仅一个月网络播放量就超过65亿次,微博话题榜的阅读量超过20亿次。 《琅琊榜》凭借宏大的叙事、精湛的摄制再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典雅之美,通过朝廷上下、皇室内部对权力的争夺再现了中国传统文明之博大精深,主角梅长苏睿智冷静、深明大义的人物形象也备受观众喜爱。这部剧因此成为2015年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电视剧,并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的优秀电视剧奖和优秀导演奖。

除在国内取得超高收视率与轰动效应外,《琅琊榜》还成为继《甄嬛传》之后又一部成功出海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中国古装剧。它在韩国中华TV创造了历史上最高的收视率,在韩国视频网站TVING上单集点击次数高达15 000次。有关围绕该电视剧产生的主题旅行也在韩国引发热烈反响,单人旅行费用高达110万韩元。 在日本,《琅琊榜》于2016年在日本银河电视台播出,获得了一定的口碑,收视率和评价颇高。

近年来,中国古装剧如《陈情令》《甄嬛传》《花千骨》《步步惊心》等被广泛引入东亚周边国家。由于日本、韩国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三个国家的文化渊源颇为深厚,这就为彼此间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使得国家间的影视剧传播较为便捷。因此,本案例从文化价值观维度切入,研究《琅琊榜》成功进军日本与韩国市场背后的文化原因。

二、理论聚焦:文化价值观维度

本书第一章提及,20世纪60年代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为了调查企业组织之间的文化价值差异,用大量调查研究各国员工在价值观、文化理念方面的国别差异,随后出版《文化之重: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其中提出分析文化价值观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与短期导向。 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在这五个维度上表现出较多的相似之处,它们较为典型的价值理念是集体主义精神,这与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形成了较大差别。

从文化接近性的角度来看,中国、韩国与日本三国从古至今在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方面非常接近,因为三者在文化源流上都承接自东亚儒家文化圈。这一圈层以古代中国为核心,主要的宗教文化、服饰文化、礼俗制度及文字体系都出自古代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东亚儒家文化圈也可被称为中华文化区。东亚文化以中华文化为轴心,辐射到东亚各国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 因此,对于展现出古代中国文化风俗、道德制度与审美情趣的文化产物,日本与韩国等东亚国家观众天然便能产生亲切感,且相较西方观众而言更为热衷。

三、案例分析

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究竟有哪些文化价值受到各国共同的认可呢?中国古装剧又如何呈现这些文化价值以博得观众好感?下文将从儒家礼文化、文化价值观维度中的集体主义和权力文化出发,分析电视剧《琅琊榜》在国内成为现象级热播剧的同时也能在日本与韩国等地区流传甚广的原因。

1.文化同宗:儒家礼文化

儒家的礼文化包括礼节和礼仪两部分,是儒家文化对“礼”这一观念的综合概括。由于中国的“礼文化”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根基,有时儒学也会被称为“礼学”或“礼教”。即便中国的社会形态不断变化,“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在今天仍然形塑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品德。在儒家文化统摄社会体制的历史时期,礼与法捆绑在一起,作为“天地之序”而具有教化国民与规范社会的功能。古代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儒家礼文化不断地辐射并影响着日本社会。

在公元600年左右,日本宪法中就出现“以和为贵”的礼法精神,还有“君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等关于礼文化的表述。在现代化改革过程中,日本也并未抛弃礼法文化,而是主张“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甚至当前日本民众所行的鞠躬礼仪,也起源于中国的儒家礼文化。这种影响力也同样在韩国落地生根。敬语文化是韩国文化的特征之一,它来自韩国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而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与儒家文化的传入,敬语文化逐渐丰富成熟并成为封建体制的重要秩序体现。 敬语文化中不仅包含尊卑等级,也融入儒家文化的“礼让”。由此可见,韩国在现代社会冲击下仍能保留敬语,与中国民众仍以礼文化约束自身的原因如出一辙。

这些礼文化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该剧不仅有中国山水画般的景象,还设置了蕴含着丰富“礼仪”文化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在相见或离别时都恪守礼俗,涉及拱手礼、揖礼、附手礼等,且礼仪根据场合与人物身份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静嫔面对太皇太后行稽首礼,面对皇后则行顿首礼,给长公主行万福礼,给其他妃子行空首礼;长辈对晚辈不需要还礼,而同辈之间则需要还礼。穆霓凰与梅长苏在未相认时相互之间行的是揖礼,相认以后则行万福礼。不同的礼节既明确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还反映出人物间的关系远近。礼节不仅运用在人物相遇、分离之际,在丧葬习俗中也有要求。比如,在皇祖母薨逝时,众人行的是振动礼,这是丧礼相见时隆重的跪拜礼节。

以上礼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然消失无踪,却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古装影视剧中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日本与韩国同样是尊崇礼文化的国度,因此两国观众很容易对中国古装影视剧中表现的礼节礼义产生亲切感与共鸣。也正是这些礼俗细节之处的真实还原,令《琅琊榜》显露出超越国别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赢得了日韩观众的偏爱。

2.集体主义精神:家国情怀

中国是信奉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国家,家国同构的思想历来与儒家伦理文化相勾连。古代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单元模式,而儒家学说主张以己推人、由近及远,将原本属于家庭的血缘关系推广到社会关系,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推而广之,国家也是所有人的大家庭。 与此同时,三纲五常也统摄着家庭、家族与国家,父子关系是家庭等级规范的核心,君臣关系是政治等级制度的核心,而君臣、父子同构,又形成了忠孝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家国同构的伦理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与道德理念,个体被束缚在家族的秩序中,臣子被束缚在国家的政治等级秩序中。这种文化精神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光宗耀祖、精忠报国现在仍然是中华文化大力宣扬的民族美德。

与中国相似,日本与韩国的社会文化也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露丝·本尼迪克对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发现,在日本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评价是重视集体而轻视个体,个人要利用集体的期望去约束自身。 与此类似,有学者指出韩国社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总体上也强调集体的价值,强调个体对集体关系的维护,目的是实现和谐与统一。

就集体主义精神而言,《琅琊榜》中的主角梅长苏象征着古中国文明中的士阶层,他们有着深明大义的家国情怀与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剧中,梅长苏回京城的首要目标是完成父亲的心愿并为家族洗刷冤屈,以告慰赤焰军的亡灵。即便自己跌入火海,但为了父亲的遗言、为了证明家族清白,他仍承受扒皮去骨之痛,再度卷入朝政之争;即便他最初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让家族沉冤得雪,但看到国家统治走向衰败之时,他又殚精竭虑地将锐意进取的萧景琰推上皇位,以保江山社稷安稳、黎民百姓太平。生命垂危之际,他仍然将家族、国家放在首位,最终战死沙场了结一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古语出自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利他精神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更容易获得理解与认同,因此《琅琊榜》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较易受到欢迎。

3.权力文化:智斗与权谋

“权谋”即诡变的计谋,往往与智斗同时存在。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方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上层王公诸侯为了争夺王位而权斗,下层官员为了升迁而钩心斗角,权谋文化在朝堂内外、上下阶层中普遍存在。古代小说中也有不少以政治权谋为主题,如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权谋与权术大全,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而战争不断的故事。它将各国谋士之间的智斗描绘得精彩绝伦,三十六计如雷贯耳,反间计、美人计、骄兵计、空城计等谋略惊艳四方。这部小说同样在日本、韩国有较高知名度,日本社会甚至掀起过全民“三国热”。 除原著小说外,漫画、游戏等形式的衍生产品也颇受欢迎,类似的情景在韩国社会也同样上演,由此可见日、韩两国民众对中国王朝历史中权谋之争题材作品的喜爱程度。

回溯中国古装剧的历史,自1980年以来以宫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剧不断涌现,其中有不少涉及政治权谋的历史古装剧,如《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其中权谋斗争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琅琊榜》也可归于此类,该剧的权谋斗争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是“复仇”,二是“夺权”。争夺王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包括兰园藏尸、妓院杀人、内监被害等,这些血案的背后正是各方权势的较量。比如在宁国侯一案中,各方权力汇聚一堂,上演角逐王位的最后一搏,政治权谋表面上没有腥风血雨,实则暗藏杀机,内里隐藏着无数的智慧与心计。而梅长苏则凭借丰富的阅历与超群的智慧,生得一颗七窍玲珑心,最后如愿以偿,成为权谋斗争中的赢家。

由此可见,《琅琊榜》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热爱智慧的价值取向,在“以和为贵”的风气中,所崇尚的处事作风也是能智取绝不武斗。正所谓“知者不惑”,行事通达、智慧灵活,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也是深受三国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民众对《琅琊榜》产生好感的原因之一。

四、案例启示

继2011年《甄嬛传》获得成功的跨文化传播之后,《琅琊榜》作为一部由架空小说改编而来的古装剧也成功出海,在日、韩电视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不过虽然现在出口日本、韩国的中国古装剧较以往有所增加,但真正引发热度的佳作数量还比较少。《琅琊榜》之所以在日本、韩国能够拥有较高的收视率与知名度,不仅因为影视本身的制作优良,更因为剧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从礼俗、服饰、场景等颇具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文化物质载体,到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家国情怀、反映智斗与权谋的权力文化,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与传统文化将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串联起来,勾勒出权力派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引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心与观看欲,这才是这部影视剧得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根源。

作为东亚文明的核心,中国一度作为东亚地区文化的引领者,不断辐射并影响周边各国的文化发展形态。这样深厚的历史根源使得如今中国古装剧的出海也便利不少,容易受到周边国家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即便如此,除利用好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与东亚国家文化的同根同源外,还应当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使得传统文化、现代技术与人文价值理念深度融合,中国古装剧才有可能走出东亚,获得更广泛的接受与认可,从而再现中华文明的光辉。 w8WEF6xmNqKiIKPp2rOI7ygFrybuZV2y8Kwg5yG8fxNyEU5NeQ64aaRou8cmxy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