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的梦》中的海洋意象探析

卢月风 傅雨欣

一、现实的战争——“海的梦”之缘起

巴金出生在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后受新思想的影响,开启了离家到上海、南京、法国等地的求学历程,也拉开了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其中海洋题材的创作占有一定分量。如在赴法留学途中,巴金感慨于大海的浩荡无边与沿途的美景,写下了39篇旅行游记,后集中汇编为《海行杂记》,并在序言部分指出创作缘起——为两位哥哥“领略一些海行的趣味”。《海的梦》创作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激起了巴金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由安定生活的无限期盼,写下散文《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文中提到站在轮船的甲板上就预示着与国土的暂别,并对中国社会的割裂与错位充满怨怼与无奈:“这里有美丽的山水,肥沃的田畴,同时又有黑暗的监狱和刑场。在这里,坏人得志,好人受苦,正义受到摧残。在这里,人们为了争取自由,不得不从事残酷的斗争。” 可以说,这篇散文是《海的梦》的创作诱因,也标志着巴金的艺术构思已初具雏形。

巴金在《海的梦》序言中也提及撰写此文时的辗转往事。数年前,航行于地中海上时,他曾做了一个“奇异的梦”,不久,这个梦被陆地上残酷的现实摧毁了,“新的梦”在炮火连连中诞生,他怀着“屈辱、悲哀、愤怒”的心情,把当时陆地上战乱的环境移到海上,从而虚构出一个理想的岛国,寄托民族新生的愿景。1934年底,巴金写了一篇同名散文,意旨与小说一脉相承,文中大量引用大仲马长篇小说《阿莫利》中阿莫利写给他人信件中的语句,以此婉转地表达自身的痛苦与信仰。但面对生活的不幸,战争的创痕,他不愿如阿莫利般懦弱地逃避,而是再次确认心中坚定的信仰:“不,我还有勇气,我还有活力,而且我还有信仰。我求的只是生命!生命!带着这样坚决的自信,我掉头往四面看。周围是一片黑暗。但是不久一线微光开始在天边出现了。” 《海的梦》中塑造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理想女性里娜,其人物形象的源头,正是巴金心中具象化的坚定信仰,里娜从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到英勇的战士,从懵懂无知少女到无坚不摧革命者的角色转变,传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

后来,巴金在《海的梦》改版题记中回忆该书的创作历程时,称这是“热情的产物”,“热情不许我思索,因为它自己要奔放出来”,实际上,这一“热情”正是当时热血青年爱国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主人公里娜与杨率领岛国奴隶抵抗侵略者的行动,表达对现实中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构筑起“海上梦”的理想王国,映射出对自由与和平的期盼,一定程度上也是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形象化再现,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抗战文学风貌。

二、咆哮的大海——海洋意象的象征意蕴

《海的梦》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分以女主人公里娜口述的形式再现杨与那个孩子率领岛国奴隶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行动;下半部分讲述里娜被监禁在房屋,她用日记展现其矛盾的内心世界,为了革命信仰,痛苦地拒绝了父亲的挽留。在里娜的生命历程中,被人格化的海洋一直伴其左右。整体上看,里娜的精神演变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靠”“等”与“要”;而海洋的象征意义也随之变化:“恋人之所在”“力量之代表”“祛魅的自然景象”。

起初,里娜在遇到杨之后目睹了贵族阶级对底层奴隶的迫害,因为爱情,也因为心中被唤醒的正义感与良知,她背叛家庭,放弃贵族身份,跟随杨走向反抗侵略的革命之路,向着一个陌生的世界走去。在这一阶段,里娜依靠杨进行着一系列的反抗活动,杨的信仰就是她的信仰。杨是反叛者群体的精神领袖,也是信仰的解读者与践行者。高国的军队占领了利伯洛岛,不幸的是杨在对抗高国军队的残忍屠杀时重伤身亡。临死前,杨委托里娜将其尸体抛到海里去,并向里娜托付复仇遗志,约定倘若里娜没有能力替杨及其同伴们复仇,他将“借着海的力量把这奴隶区域全部淹没”。就这样,杨的遗愿,成了里娜活下去的支撑。在里娜将恋人杨的身体抛入大海之时,大海有了新的意义——它成为恋人的附身之处,同时也使得里娜迈入了新的阶段——“等”。

在大炮与机枪的连环轰炸下,奴隶中的英雄惨死在血泊中,敢于奋起反抗的奴隶已寥寥无几。即便里娜极力鼓励他们,两年来也只收获了十余个同情者。实现杨的遗志的希望日渐灰暗,里娜慢慢发现并相信仅凭自己的努力无法实现其遗志,于是每日在海边闲走、看海,等待杨来实现“使海咆哮得更厉害,颠簸得更凶猛!……借着海的力量把这奴隶区域全部淹没” 的约言,而希望却极其渺茫。究其根本,主要是里娜缺乏持续抗争的勇气与源源不断的力量,杨生前,里娜的力量与信仰都源于他;杨死后,投身的大海终日咆哮、颠簸,此时的大海,似乎已成杨的化身,象征着外界的力量、正义与誓言。

但大海的力量是不可捉摸的,像一个虚幻的承诺,无时无刻不吸引着里娜的情感投注,却无法给出期待的回答。终于,里娜与同伴们无法忍受徒然的等待,准备孤注一掷,与高国的占领者背水一战。然而,反抗行动的计划被泄密,十余名同情者被捕后遭残杀,里娜由于父辈地位的原因侥幸逃脱,被迫离开了利伯洛岛。被放逐的里娜在等待中积蓄着怒火与仇恨,终于等到有机会回岛复仇,并且有幸遇见了一个年轻的同情者“孩子”。“孩子”与“杨”拥有同样的勇气与力量,与“孩子”的合作,让里娜重燃希望,相信正义终会到来。此时的大海,甚至不再咆哮也不再颠簸,变得非常平静,这样的大海更加无法翻起巨浪,实现他们的信仰。但是,在“孩子”的鼓舞下,里娜已不再寄希望于海的力量了,海失去了它原先被赋予的意义,成为一个被祛魅的自然景象。经历了父母郁郁而终、“孩子”自刎而死等一系列痛苦往事,此时的里娜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要”。但这里的“要”不是等待他人之给予,而是主动去争取新的胜利,为爱与信仰而复仇,此时的里娜,完全蜕变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对自己的信仰再也没有疑虑了。

三、天边的微光——海洋意象的作用与价值

巴金在《海的梦》题记中说:“现在重读,我还有这样的心情。我始终不曾失掉过的信仰。”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信仰”一词,仅在里娜日记中就出现14次之多,使得里娜有着坚定信仰并为之奋斗的女革命战士形象跃然纸上。实际上,在里娜性格由弱到强的转变中,“海洋”的意象扮演着里娜性格成长与蜕变的见证者角色,不容忽视。

杨在世时,得到众多拥护者的支持与追随,他是反抗压迫运动的领导者,更是里娜的思想启蒙者,与其说她的信仰是“新宗教”或“新世界”,不如说杨才是她真正的信仰,杨使他接触到了从前未曾涉猎的世界,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因此在杨牺牲后,里娜陷入困惑,经常去海边排解郁结的心情,期待从海浪的翻滚中看到奇迹的发生,但崇高信仰在残酷现实面前显得很渺小,是海洋给予里娜无限希望。后来里娜被流放外岛,三次偷回岛国,在与“孩子”一同革命的时间里,重拾勇气,海洋此时成为杨的化身,内心深处对杨的信仰转为自我信仰,生活的磨炼使里娜变得愈加坚强,看着海面,燃起新的希望,“过去的阴影死了,一切的苦难都跟着死了。我还活着,活着来翻开我的生命的新的一页,来达到那最后的胜利!”里娜相信苦难终会过去,海洋像天边的微光,支撑着她继续向前,完成未竟的事业。

海洋是自然的强者,总能赋予人力量,革命战士杨去世后被海葬,与海融为一体,似乎又获得了新生,他的遗愿正是借助海之力完成自己的使命,里娜努力践行约定,接踵而至的挫折曾使她一度怀疑曾经的信仰,感到实现约定的渺茫。

历经一次次磨难的洗礼,里娜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完成了自我信仰体系的架构,甚至不再等待大海咆哮,去颠覆岛国的一切,而决心以自己的力量“达到那最后的胜利”。因此,《海的梦》中的海洋被人格化,见证了里娜从稚嫩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追随者到建设者的蜕变,恰似一代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革命者的写照,他们的意志在一次次革命实践中磨砺得更加坚韧,不再等待外界的援手与虚幻的承诺,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去完成革命任务。

巴金在一封书信中写道:“可惜你从来没有见过海。海是那么大,那么深,它包藏了那么多的没有人知道过的秘密,它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尤其是在它起浪的时候。” 不难看出巴金对海的热爱,并以此为背景想象自由的国家,寄托美好理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巴金通过《海的梦》建构起的海上自由王国像是黑暗中的微光,昭示着希望、力量、信仰等。其实,《海的梦》问世后褒贬不一,胡风指出该小说“发挥的不过是人道安那其主义的观点观念,没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把梦境当作了真实” 。而巴金始终认为左翼批评家用政治纲领的模子来框定作品有很大误区,尤其没有顾及构成作品艺术上的诸条件。同样,《海的梦》中以海洋为中心的梦境营造虽不够真实,但使作品弥漫着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正是艺术上的表现,小说主人公里娜是巴金理想中的自己的映射,他渴望能如里娜一样以信仰为生命的支撑,践行自己的人生追求,期盼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独立。可以说,海上梦境映照的是现实,包含着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实际上,以海洋为中心塑造“海上理想国”的叙事模式并非巴金独创,更早可以追溯到陈天华的《狮子吼》。《狮子吼》主要表达当时知识分子不满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现实绝望,从而幻想海上可以有一个实现理想的国度出现,于是就有了小说中舟山群岛民权村的模型,村民200多年间的生活犹如世外桃源,与清政府无关。除此之外,还有20世纪40年代徐訏《荒谬的英法海峡》以“我”梦游海岛的经历虚构理想社会,岛上的人们相处融洽,相亲相爱,美好的人性维系着这里的生活日常。整体上看,海洋意象是作家想象理想王国的起点,象征着曙光与希望,丰富了文本的审美性,也凸显了不同时期作家的民族忧患意识。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蓝色的诗与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洋书写研究”(2021WQNCX024);博士及研究生培养经费项目:“现代文学中的‘海洋书写’(R19019)”。

作者简介 :卢月风,文学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文学思潮、社会思潮等。傅雨欣,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资产管理处,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洋文学等。 rLqOmC7IYP+YnuL0pz46pA7aDj0NUPT5q6qOLdp2T2T/E0Y8QsIQL84q141jer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