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九章,主要内容有:
第1章,绪论。主要是说明了本书所要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基本思路,并阐释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相关研究综述。主要是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及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及效应、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效应、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以及利率与汇率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考察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而提炼出本书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3章,对外开放度影响利率变动及政策效应的理论基础。主要阐释了本书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金融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4章,对外开放度对利率变动及政策效应的影响机理。本章构建了对外开放度对利率变动及政策效应影响的理论模型结构,并分别阐释了对外开放度对利率变动和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机理。
第5章,我国对外开放度的测算和波动分析。主要阐释了对外开放度的测度方法、我国对外开放度的测度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度的走势与波动分析。
第6章,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变动的影响。本章通过介绍实证分析所利用的ARDL-ECM模型(即自回归分布滞后与误差修正模型)以及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就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变动的影响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7章,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本章实证分析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的利率政策效应,运用实证模型与统计分析方法就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第8章,金融开放对我国利率政策目标制选择的影响。本章通过金融开放对利率政策目标制选择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在理论上构建包含金融开放的IS-Philips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开放对我国利率政策目标制选择的影响,进而探讨金融开放是否应纳入利率政策目标。
第9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全书进行全面而又简洁明了的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可能的研究空间进行了展望。
(1)文献研究方法。本书将梳理国内外利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融合马克思金融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相关理论,吸收国际上研究利率的最新成果,构建对外开放度对利率变动及政策效应影响的理论基础。
(2)唯物史观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本书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研究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政策的巨大影响;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把握对外开放度给我国利率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研究部分,就对外开放对利率变动及政策效应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并构建对外开放度对利率变动及政策效应影响的理论模型。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ARDL-ECM模型估计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变动的影响,同时利用VAR模型(即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分析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对外开放度对利率变动及政策效应的影响,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利率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微观市场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还会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基于该研究主题的重要性,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是对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对外开放度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研究文献非常少。关于利率政策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及效应研究、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利率市场化效应研究、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利率联动效应研究、利率与汇率的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研究的着力点。
其次本书在理论上考察了对外开放度对利率变动及政策效应影响的理论模型结构,并采取边界协整检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ARDL-ECM模型及其他计量实证模型,实证分析了已有理论假说短期与长期的动态性,为实证研究所得结论提供了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的解释。
最后本书实证分析结果阐释了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变动产生了先抑后扬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呈递减趋势;伴随对外开放度的日益提升,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呈递增趋势。并进一步阐释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利率政策效应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伴随对外开放度的日益提升,长期内我国利率政策效应将趋于削弱。同时,为确保研究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对实证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