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新文科显然已经成为学界及大众坊间高频率谈论的热词,有关新文科的思考与新时代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着密切关联。但应当明确的是,新文科既不能被简约化为一个终极目标,也不应被粗暴归类为某种考核标准或评价体系,它事实上是一种为文化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的状态或过程。究其实质,新文科在价值属性上倡扬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在学术品格上凸显“与时俱进、交叉融合”,积极回应新技术新媒介推动下的知识革命和范式转型,尝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壁垒,重视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的汇通融合;在现实目标上立足培养志趣高远、博学立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项“未竟的事业”,新文科建设仍然并将长期处在“现在进行时”,宛若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导并参与着文科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毋庸讳言,文科因其与社会生产及科技进步之间的因果关联不如理工农医那般直接,更多是从精神而非物质层面推动社会进步,成果呈现形式以“无形”甚至“不可见”为主,因此在以数据考核为指挥棒的状况下,常常被冠以“软性学科”之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自嘲或他讽形式贬斥读书的论调不胜枚举:“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诸如此类说法虽因处于特定语境而被赋予修辞意味,但某种程度上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角度夸大甚至消极误读了文科的社会功用。孟郊《劝学》有云: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任何一门知识的攫取都离不开“理论结合实践”,文科亦不例外,它从来未曾真正区隔于时代大潮及技术进步之外,而恰恰是以“剧中人”和“批判者”的双重姿态保持在场,一方面呼吁、推动技术进步,为人类幸福生活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高度警惕、深入批判现代性所可能招致的发展主义危机困境。应当说,“新文科”之“新”,就在于要打破传统文科在人类认知领域中的刻板印象,主动回应数智时代的新技术、新问题与新思维,以激活人文学的想象力为动力要素,引导现代社会分散游离的个体摆脱异化处境的围困,走出“社会水泥”的阿喀琉斯之踵。

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学科积淀,近百年来薪火相传,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甘愿“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套代际相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于以上对“新文科”的认知,我们确定了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学、文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另一方面检验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获得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环节,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所谓“自上而下”,即是借鉴国家社科基金模式发布“选题指南”,由本专业任课教师根据各门课程涉及的前沿议题,密切结合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精心制定选题的方向性指南。所谓“自下而上”,亦即鼓励学生科学评估自身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自主提出毕业论文选题的初步想法,经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交流之后予以确定。这样操作的意义在于,既能确保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前沿性及学术规范性,使之具备清晰的学科专业属性而不至于在各级盲审中被认定为“专业属性边界模糊”,又能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鼓励曾主持过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的学生依托前期研究积累,提出符合专业要求的论文选题。

就论文选题的实操路径而言,我们根据文学、语言及文化几大类别指导学生确定选题,这里着重谈谈文学类论文的选题细则:一是鼓励“小题大作”。作为学术研究的预备军,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及学术准备尚不足以支撑宏大论题,诸如“唐诗的艺术特色研究”“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之类的题目就显得大而不当。相比之下,聚焦于某一文学或影视文本,选择从思想主题、叙事技巧或审美特质对其展开细致入微的文本细读与文化分析;或者从某一具体视角切入探析某位作家的创作特点、某种文艺思潮的发展脉络,如《刘亮程散文的“大地诗学”》《李娟散文的风景书写及其美学特色》《论霍尔文化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或者立足文化生产、文化情境、文化文本、文化消费这四个维度中的“一维”,对某一特定大众文化文本展开专题研究。诸如此类选题外延清晰、大小适中,非常贴合本科生的实际情况。

二是鼓励“旧题新作”。此处所谓“旧”并非“陈旧、过时”之意,而是特指已被反复研究过的经典文本,例如中国文学里的《诗经》、《离骚》、古典四大名著、鲁迅小说及杂文等,外国文学里的古希腊神话、但丁《神曲》、莎士比亚戏剧、勃朗特姐妹及其代表作,大众文化里的《三峡好人》《美国往事》《泰坦尼克号》等,学界有关此类文本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这并不说明这些文本没有意义增值空间。文本的经典性,恰恰在于其意义的生产性和开放性,以“可写的文本”而非“可读的文本”(罗兰·巴特)具体呈现。事实亦是如此,经典文本在不同时代或不同视角的观照下,能够始终焕发出崭新的姿态。因此,对经典文本的再解读,成为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的又一路径,例如从跨媒介视角考察《冰山上的来客》的文本经典化过程,从“图—文叙事”角度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征,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泰坦尼克号》上“不可见”的中国旅客,等等。

三是鼓励“新题新作”。这个年龄段的本科生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沉浸的环境下成长,又能够敏锐攫取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变迁与思维变革,成为新兴赛博文化话语 的接受者与操演者。因此,这种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知识转型,赋予了年轻一代进入和思考时尚话题的理想位置。这种思考已然超出了经典文本跨媒介改编的套路,而是将理论关注点由麦克卢汉、本雅明移向了唐娜·哈拉维、基特勒、韩炳哲,将思维路径由对现代性和发展主义的文化批判,转向深度考探不同媒介技术之间的链接向度,由技术主义进而探讨后人类社会的智能哲学与伦理生态。

近年来,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准,不时会发现令人耳目一新之作,我们只能优中选优,精选出十几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收入本书。这些论文选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文艺学与比较诗学”“汉语言文字学与语言学”等领域。这些论文的优点主要包括:一是选题聚焦,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从题目即可推究其研究目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同学们习惯于使用叙事学、文化研究等舶来理论阐释文本,但是其言说的位置、前提和宗旨,注重凸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国视角”“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始终保持在场。二是理论运用有效避免了“强制阐释”,论文以文本分析为逻辑主线,各种理论话语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具体需求,与那种动辄“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看……”之类生搬硬套西方理论的文章判然而别。三是兼顾文本的审美特质与社会文化向度,显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分析文学文本,着重发掘文本的“文学性”;分析影像文本,能够自觉规避套用文学理论,而是立足视听语言发掘影像的“电影性”或“电视性”。与此同时,论文均能够将文学/大众文化文本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样式,从“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再生产”这一整体流程中去考察文本所负载的社会文化意义,成为复杂性思维和批判性对话的“演武场”。正如前文所言,十余篇入选的论文不过是青山采翠,但仅仅这一隅风采,已然让我们感受到了青年学子们的丰富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邹 赞
2023年 10月 6日 zNadEBlRVP0xRUzmu6WL2zZwgcX17iOJcTkxPsrYtqg5fpS/xIwYLySoPeDXuE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