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泛在知识传播的内涵及特征

一、泛在知识传播的内涵

知识传播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知识拥有者通过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向其他社会成员传递自己的知识信息,并期望获得某种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 泛在网络则指“人(与/或)设备能够在遇到最少技术限制的情况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入服务和通信的能力” 。日本政府曾制订U-Japan计划,其中“U”代表了四层含义:泛在(Ubiquitous,指联结所有的人和物)、普适(Universal,指人和人之间的心灵接触)、面向用户(User-oriented,指融合用户观点)、独创(Unique,指激发个性和活力)。

泛在知识传播是在知识传播和泛在网络含义基础上衍生出的概念,主要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知识的自由广泛传播,它突破了具有严格限制的基于商业模式上的知识传播,使人类知识发挥了更大的效用,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二是指知识的多通道传播,使用新的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传播通道与手段,为用户构建一个立体空间的知识获取与交流的环境,使知识传播嵌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为人们构筑一个泛在的知识环境。 因此,泛在知识传播是指个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向在线知识社区其他成员传递自己的知识信息,并期望获得某种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目前对泛在知识传播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式、平台、用户等方面。

(一)对泛在知识传播模式的研究

对泛在知识传播模式的研究有类型化的模式,如欧阳剑基于传播方式和媒介类型将泛在知识传播划分为基于搜索引擎、基于开放存取(OA,又称开放获取)、基于Web2.0和基于云技术的四种模式。他认为搜索引擎依靠爬虫技术集中整合了互联网上众多的信息资料,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开放共享的多元资源库和知识库,成为泛在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开放获取通过赋权打破了知识垄断,进一步保障了公众在网络环境获取科学研究信息的自主权;Web2.0理念的开拓性发展提供了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互联网知识传播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利用社交网络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加速知识的转化与共享,塑造一种更加平等、自由、开放的传播环境;而云技术则是进一步使知识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让用户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资源分享和学术互动,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需要。 郭海威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社会化媒体的泛在知识传播,结合具体案例梳理了这一环境下的知识传播模式,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类、众包模式类、知识问答类、资源共享类、在线教育及游戏类等,他认为搜索引擎类、在线教育及游戏类知识传播模式能够提供及时便捷的知识信息,用户可以实现随时学习的行为;众包模式下的知识传播由于其用户生产内容的外包模式而以系统性为主;资源共享类、知识问答类模式下的知识传播,门槛较低,知识信息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加之其信息需要用户的提供与完善,因此及时性与系统性都不明显。 也有学者基于知识传播流程的模式,提出泛在化传播环境下的知识传播路径包括知识诉求阶段、知识交换阶段、知识再生阶段三个阶段。 这些研究对泛在知识传播的机理机制进行了分析。

(二)对泛在知识传播平台的研究

对泛在知识传播平台的研究,主要从泛在知识传播平台促进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展开。王雪基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知更社区,研究了在新媒介环境下出版社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构建知识传播、开展知识服务,深入分析知更课程、知更读书、知更讲座构成的知更社区知识服务体系,发现知更社区通过线上、线下的知识流动,呈现出不同于纯网生知识服务平台的旺盛的生命力。 张学颖等研究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科技类知识传播,认为微信公众平台不但提升了科技类知识的传播速度,还降低了网民获取知识的难度,通过泛在知识传播凸显了强化知识传播目标和扩大传播面的作用,同时由于平台传播的开放性,使得知识产权被侵犯等事情经常发生,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监管和保护,提高传播平台的权威性。 此外还有学者关注到泛在知识传播如何推动知识付费平台的崛起与发展,张艳彬基于京答、得到、喜马拉雅FM三大平台的知识传播,研究了从免费共享到付费传播中知识变现产生的社会效应,包括培养公众付费意识、推动出版企业向知识服务转型、催生实践社区的经济逻辑以及发展利基市场等方面。 这些研究分析了泛在知识传播平台的传播属性和效应。

(三)对泛在知识传播用户的研究

对泛在知识传播用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用户关于知识传播的意愿和动机,如宁菁菁使用“弱关系理论”分析了知乎的传播机制,发现知乎用户在内部动机方面,自我效能与知识贡献的程度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在外部动机方面,利他心理与知识贡献的程度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在环境方面,虚拟社区成员感知的乐趣与知识贡献的程度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个人特征方面,工作时间与知识贡献的程度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Lou等研究了在线问答社区中用户对知识传播贡献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声誉奖励、学习、知识自我效能感和享受帮助是用户进行知识传播贡献的重要动机因素,声誉奖励作为外部监管的一种体现,对知识贡献数量的促进作用要大于质量,而知识自我效能感作为内在动机的一种表现,与知识贡献质量的相关性更强。 此外,也有不少研究关注到用户意见领袖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如童莉莉等基于发帖类型、发帖量、浏览量、发帖内容等行为或内容数据,提出了在线知识社群意见领袖识别模型。 这些研究分析了泛在知识传播中用户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二、泛在知识传播的特征

从目前对泛在知识传播模式、平台和用户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知识传播,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泛在知识传播在传递与普及知识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面向泛在情境的个性化需求

泛在知识传播面向泛在情境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个体的认知需求,通过泛在网络为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清晰的用户画像提供不同的知识产品内容和定制化知识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认知需求。个体在泛在知识传播中,基于心理认知需求的满足,往往会沉浸于创设的情境,被赋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不仅可以参与知识的传播,还能参与内容的生产,是一种互助式的去中心化传播。

(二)面向长尾效应的多样化需求

泛在知识传播面向长尾效应的多样化需求,关注问题解决的广度。泛在知识传播依托于网络平台扩大了知识传播的范围,不仅能够满足头部用户的知识需求,还能关注到大量用户的长尾需求,使知识传播更加大众化和多元化。在社交性的参与传播中,知识分享社区会将大量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多样化的显性知识,知识传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教材,而是覆盖到了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通过对不同类型知识的传播、利用和共享,将用户感兴趣的尾部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认知和学习需求。

(三)面向问题解决的专业化需求

泛在知识传播面向问题解决的专业化需求,关注问题解决的深度。泛在知识传播进一步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壁垒,人们在追求知识丰富性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细分领域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在知识共享内在动能的刺激下基于互联网的垂直性内容深受用户的青睐,输出的垂直内容越专业越能占领知识传播的先机。自媒体式的垂直领域传播聚集了领域中的专家,担任着重要的意见领袖角色,基于垂直领域的专业内容生产与基于内容编辑的互动,能帮助用户找到可靠的、高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案。

(四)面向互动探究的最优化需求

泛在知识传播面向互动探究的最优化需求,关注问题解决的互动。泛在知识传播充分利用了具有高度交互性的网络环境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协作、共享为基础,为用户构建了一个网状的立体知识传播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单线传播模式,加强了知识生产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为知识传播与知识再生提供了有效的协商机制,知识分享社区在这种共同书写的机制下,满足了用户获取问题解决最优方案的需求。

从泛在知识传播特征出发,可以看到泛在知识传播的各个要素都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知识传播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以知识传播中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互动反馈和传播效果为模型要素,进一步探讨知识分享社区的泛在知识传播模式。 GcOkmaRepoz9OZvZpRFtjrgurLxJJ9yfkS0CXy/2eTY9ujC0Z3Q67islOiK/kb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