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和智能媒介,知识传播的身份和边界不断被打破,知识传播发生了媒介化转向。媒介不仅仅改变了知识生产传播的形态,并且媒介技术的变革驱动知识形态的变迁,从而促使更加广泛的主体交互结构、认知基模及社会行动逻辑的调整。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媒介技术使人类的知识传播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了在线知识传播的新时代,那么基于媒介化社会的语境,我们如何理解在线知识传播的媒介化?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社会学家曼海姆最早将“媒介化”这一学术概念呈现在大众面前,提出了“人类关系的媒介化”
。随后,“媒介化”概念被广泛用于描述媒介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和作用。在理解“媒介化”的时候,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思考媒介是如何“介入”文化和社会实践以及媒介所造成的复杂社会后果。在线知识传播的媒介化转向,其实是从媒介效果论的角度探讨网络媒介对于知识传播生态的打破与重构,过去传统的面对面的知识传播逐渐发展为线上的知识传播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知识传播。在线知识传播呈现出传播环境泛在化、传播内容数字化和传播主体节点化的媒介化特征。
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介的发展为知识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智能的泛在化环境。以5G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混合现实等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加速推动了智能校园、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学习空间平台、智能虚拟助理、立体综合智能教学场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形态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环境的实现。
一方面,传统的人机关系被重构,5G助力AI使数据与算法融入教育决策,达到人机协同运作,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学习模型被广泛应用,知识传播的效能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知识传播的场域发生了转变,云课堂、在线直播、虚拟学习社区等新型交互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在线知识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传播模式。媒介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跨时空对话,实现知识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泛在化。
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和信息化、网络化的纵深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知识传播介质的更新迭代,知识传播的内容也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呈现出融合式的数字化特征。传统的教材编写方式正被数字化、信息化的软件编辑工具取代
,例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创新。加之大数据和移动智能技术的辅助,语音助手、一键剪辑等智能化编辑工具和嵌套式模板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知识生产者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可视化的知识产品,也方便了大众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再生产,“技术化阅读”和“无纸化阅读”趋势显现。
同时,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微型媒介满足了网络用户在零散的时间节点获取和处理碎片化信息的学习需求,知识传播正在以一种“微传播”方式帮助用户实现自我表达、人际交往和社会认知的价值追求。
在当下的网络世界,节点化的用户是传播的基础单元,知识传播主体从现实世界的个体演化为遍布于数字网络中相互连接的数以亿计的节点,这样一个传播网络的基本单元不仅是社会网络的基本单元,还是“内容—社交—服务”的融合单元以及资源的贡献单元。
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节点化的传播主体逐渐取代了中心化的传播主体,每个节点都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受众参与传播和接受知识的积极性被激发,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模式被打破,多向度的知识流动结构被建立,实现了一种“节点化、网络化”的知识共享模式,并且这种节点共享可以不断扩展和延伸
,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能够自由地参与到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共同书写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话语体系。
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相关技术的成熟,新的知识吸收方式不断出现,基于沉浸式体验的知识传播将进一步改善用户知识内化的体验和效果。
一方面,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的跨屏互联,音频、视频、直播及AR、VR、MR等沉浸式的跨场景交互,使知识传播不断突破场景限制,推动数字阅读从“可看”向“可视”迈进。
另一方面,图书馆、书店等传统阅读空间接入虚拟现实技术以后,将知识传播从纯阅读模式发展为交互式全场景沉浸式体验模式,各类设备通过物联网和基于云的管理平台,将线下和线上空间连接起来,为用户创造了更加智能的服务环境。
知识传播正朝着全息传播的方向发展,成为探索知识内化、渗透化的重要途径。
相较于以往灌输式、注入式的知识传播模式,网络知识传播更加注重知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过程,强调参与式、交互式学习,尤其是网络知识社区与问答平台的出现,吸引了更多的网络用户参与到知识传播的互动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接受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在线传播的交互式体验被激发,加深了知识接受者对知识深入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了其潜在的学习动力,不再被动、滞后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发、主动地获取知识。依托于网络互动平台,简单、单向的知识传播逐渐过渡到复杂、多元的知识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创造
,广大的网络用户将成为知识创新与扩散的重要力量。
在某种意义上,伴随着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麦克卢汉口中的“地球村”已然实现
,知识传播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全人类共享知识成果成为每个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如果不是由于世界各国政治意识形态壁垒和文化屏障的阻碍,人类的数字化全球学习基础结构会更快建立起来。所谓数字化全球学习基础结构,是指建立在全球共同合作基础上的实时性、互动式因特网教育服务系统。借此系统,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按自己的需要享受世界上最优秀的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课程,学习最先进的知识技术。
虽然数字化全球学习系统的建构、完善,还要克服种种困难,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一目标终将实现。
作为21世纪知识的主流传播方式,虽然媒介化知识传播的优越性无与伦比,但是其缺陷也不容忽视。技术进步在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传播,在极大促进知识传播与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文化也提出了重大挑战
,在线知识传播的媒介化风险成为学界和业界的一个重要议题。
以互联网和智能算法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的结构社会的力量,推动了社会进入深度媒介化时代。
算法强化了一种越来越精确并且无处不在的知识传播机制,它不断挖掘对用户有意义的数据,预测和控制他们的行为,在提升知识传播精准性和高效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破坏社会公平性的风险。算法传播中的知识来源于用户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偏好和社会关系等形成的复杂网络。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大量个性化观点,带有偏见的数据也成为算法的源代码。因此,建立在用户行为数据上的算法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模型极有可能增加实际传播中的不平等。算法传播携带的知识权力,会对智能媒体中个人和群体的选择和行动产生重大干扰,这使算法传播成为知识规训的新手段
,这种不透明性和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对信息获取的自主权。
知识的娱乐化是互联网知识盈余时代的新兴消遣方式。媒体融合背景下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网络交互技术和社交媒体赋予知识传播娱乐消遣的新特征。
一方面,娱乐化的叙事风格在知识传播领域不断蔓延,知识趣味游戏、知识动画视频等形式层出不穷。这使得学习内容在表达方式上的观赏性增强,最终显现为碎片化学习内容在大数据时代逐渐趣味化。
这一转变赋予了知识传播活动强烈的世俗化、生活化、娱乐化色彩。另一方面,部分媒体为了提高账号的关注度,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在传播议题和内容上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例如,信息发布者采取过分滑稽、低俗的表演形式来吸引大众、博取关注。这不仅降低了专业化知识的传播力度,还消解了传播内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自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导致“伪科学”和“伪科普”大量涌现。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普及,网民逐渐依赖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这为谣言的滋生与泛滥创造了条件。由于网络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人人皆媒”导致信息把关缺失,传播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各种知识获取诉求的交织使得信源五花八门,特别是依托科学技术的谣言;加之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也导致部分网络用户在受到情感和非理性因素的刺激之下,会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所迷惑,对所谓的“专家言论”“科学知识”盲听、盲从。谣言在“科学”的包装下被公众视作不可推翻的存在,公众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被触发,科学的理性与情感的非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立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