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回答马克思为什么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是如何深入资本逻辑批判的历程以及资本逻辑批判的生成向度等基础问题。基于对文本的梳理,从学理上分析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和现实的多重原因;以原著为线索,指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从思辨哲学批判到现实政治批判、从现实政治批判到异化劳动批判、从异化劳动批判到物质生产批判、从物质生产批判到资本逻辑批判的多重视域转换路径;辨别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与古典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思想完全不同的生成向度在于生产过程。

其次,勾勒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图景,呈现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丰富而深刻的具体内容。基于逻辑研究的方法力图从资本的增殖逻辑、运动逻辑、外化逻辑及其最终发展趋势来展现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的立体轮廓,使之理论化与系统化,彰显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原则高度与解放情怀。

再次,梳理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当代回应,实现资本逻辑批判与国外学者及其相关思想的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在马克思之后,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主要内容及其超越途径提出了诸多不同见解,呈现为“否定性的反对”“继承性的发展”“批判性的修正”三大主要类别。笔者基于这种整体性分类分别择选了极具代表性的托马斯·皮凯蒂、大卫·哈维和让·鲍德里亚的观点进行述评。

最后,阐释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科学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关系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同时,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高度,资本逻辑全面驾驭生活逻辑依然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们仍然处于“物的依赖关系”阶段,面临着根源于资本逻辑的多重现代性隐忧。“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现代性危机的中国方案与资本逻辑之间存在深刻的辩证关系,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资本逻辑的关系,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全球化,找寻世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有助于破除当前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严峻形势和现实困境,推动人类社会向“真正的共同体”社会迈进。

二、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并综合运用了下列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是最普遍、最严谨的一种研究方法。本书所涉及的文献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献,也包括辐射原始文献的相关文献以及探究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各种国内外文献。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打破时空的界限,使本书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第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以历史为基础,历史在逻辑中抽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写作时间跨度长,而且关于资本逻辑的论述大多是不系统地散见于其大量经济学著作中。本书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的文本进行纵向梳理,从大量的经济学经典著作中深度挖掘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的诸多论述。同时,本书还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马克思资本逻辑的论述进行横向关联性整合,力图使之理论化与系统化。

第三,比较研究的方法。为了深入探讨与总结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思想,本书将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以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为参照,对西方学者的相关阐释及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如将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与托马斯·皮凯蒂、大卫·哈维、让·鲍德里亚等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对马克思生前和身后的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争议做出必要回应,辩证地审视各种不同的立场与观点,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现实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又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科学与否的重要方法。研究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既要追溯历史总结马克思时代的现实社会状况,也要关照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大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既基于思想史的研究总结出理论产生的现实性,摆脱资本逻辑批判产生的非现实性或观念性;又能充分发挥“批判的理论”对“批判的实践”的指导作用,凸显资本逻辑批判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当代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本书试图跳出对马克思文本进行一般的知识考古学解释,力图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 VQvxBNS5UrnkYmcIm2oMUZxuHF4nqZLmsmlvV3es1XfTQFhRR4H1jeMJ0Rp4qy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