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镜中奇遇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西方科学曾有三次重大变革,沉重打击了人类对自身特殊性——或者用他的话来说,我们“天真的自恋”——的深信不疑。 1 第一次变革始于哥白尼之手,他揭示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围绕太阳公转的数颗行星之一的事实。在遭受这次挫折之后,我们仍旧能以《创世记》中的说法聊以自慰,即上帝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授予人类支配陆地、海洋和动物的权柄——尽管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这一切发生的地点不过是无关紧要的边缘地带。然后,达尔文紧随而来,指出人类只是动物界中的一个物种,以及我们与类人猿拥有共同的祖先。据弗洛伊德所说,第三次重大的科学变革是他自己对潜意识的发现。他认为,意识到我们甚至无法控制自身的思维过程,是对“人类对自身伟大性的狂热”的“最恼人的侮辱”。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法比由哥白尼和达尔文引领的变革更为重要,这样的想法似乎有些,嗯,过于自大了。 2 但他的基本观点——人类对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还是很有见地的。先进的望远镜已经揭示了一个事实:地球只是一块微不足道的小小岩石,围绕着拥有至少1 000 亿颗恒星的星系之中一颗不起眼的恒星旋转,而这个星系本身也只是宇宙中数千亿个星系中的一员。除此之外,其他的科学变革也进一步削弱了人类对自身的高度评价。在我看来,这些科学变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个与外太空同等广阔,却又微眇到无法用肉眼看见的世界: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领域。 3

17 世纪早期,伽利略发现,当他把望远镜中镜片排列的次序颠倒过来时,非常微小的物体也变得清晰可见。 4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观察微小物体的技术。但伽利略更愿意集中精力观测天空中的行星和恒星,直到 50 多年后,才有一名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的布商开始探索微观世界。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最初自行研磨镜片,只是为了检验他买卖的纺织品的质量。但一段时间后,他便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在给伦敦皇家学会的信件中,他描述了从一滴水到牙齿上的菌斑等各种物质之中是如何充满了被他命名为“微生物”(animalcules)的各种活物的。他欣喜若狂:“我的眼前从未出现过如此令人愉快的景象。” 5 纵观历史,列文虎克关于微观领域的发现,很可能是最接近于坠入兔子洞、穿过镜面进入镜中世界,或是踏入衣柜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充满幻想生物的世界的经历了。

直到近 200 年之后的 19 世纪下半叶,科学家才终于领悟到列文虎克曾偶然闯入的那个新大陆的重要性。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通过证实葡萄发酵、牛奶变酸和肉类腐败等各种过程是由微生物所造成的,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此外,他还证明了身体不适和患传染病并不是由神灵、黑魔法、不平衡的体液 、异味或不祥的星象所造成的。相反,当环境中微小的、不可见的病原体进入身体时,人们才会患病。但如今非常清楚的事实是,微生物并不只是腐败、死亡和疾病的媒介。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研究者已经开始认识到,细菌和病毒在我们的星球、身体甚至思想的运转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命——当然还有一切形式的复杂生命——离开了微生物都不可能存续。 wzBQVX8f6PT0K66GdQMgJAKcf4qUFQf6lEJvkv4dLRRHfOjXoWVODd71Kr3QsJ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