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穿鹰爪鞋的番王

北宋赵光辅《番王礼佛图》卷(局部),绢本设色,全卷纵28厘米,横103厘米,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宗教和绘画的相逢

北宋赵光辅《番王礼佛图》卷,绢本设色,纵28厘米,横103厘米,该画绢本保存完好,图像清晰,左下角有“光辅”两个小字题款,画卷右半部分有赵孟頫等人的题跋,卷上还盖有多位收藏家的收藏印,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此图主要描绘释迦渡海约见各国国王并讲经,国王们与随从们向佛陀朝礼的场景。图中共出现了21位人物,其中佛教人物5位,番王1位,其余15位是随番王前来朝拜的各国大臣。在表现技法上属于白描双勾设色。

《番王礼佛图》给观者的第一视觉感受即该画由两大人群构成:位于右边的行礼之人和左边的佛教人士。右边的朝礼之人,番王在最前方,也最接近佛陀。番王身披红褐色袍子,头戴羚羊角帽,双手持着一件莲花造型的如意,微微向着佛陀和罗汉菩萨低头示礼。从图中看起来,这时的番王似乎褪去了平日骁勇的姿态,以一种谦逊祥和之情出现在佛陀面前。

仔细观察图像,我们还可发现赵光辅在刻画番王时有一处十分有趣、特别突出的细节,即番王的鞋尖呈鹰爪之形,而且其爪子只有一个趾头。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图像作者为了突出番王的特殊地位而有意为之,也可能这是该民族特殊礼节下的穿戴,与番王头部的特殊装饰相呼应。番王与佛陀在一起要显示出一定的谦卑,格外凸显出“礼”的主题。番王身后的15位大臣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双手抱拳,一同随番王向佛陀行礼。

《番王礼佛图》中的番王鞋子特写

图像的左半部分为佛陀、罗汉与天将,身着绛红色袈裟的佛陀是中心所在。佛陀神色慈祥端庄,裸露着右边上身,双手下垂,双腿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莲花座的下面还有一件体量巨大的六边形须弥座,双座叠加,这种形制较为罕见。佛陀坐在这样的高座上,主要是为了凸显佛陀在行礼活动中的庄严。菩萨、罗汉、天将的身后画有祥云,以烘托朝礼活动的隆重气氛。

宋代佛教传播的媒介——释道画

这幅图像的作者赵光辅活动于10世纪中期—11世纪初期,生卒年不详,耀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五代南唐时布衣,后来被招进北宋画院学习,以工笔释道画著称,其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造型准确,画面厚重。

《番王礼佛图》是赵光辅人物工笔画的杰出之作,也是北宋佛教图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不是偶然的,赵光辅曾在许昌开元、龙兴两寺创作壁画。在开元寺所画之《五百罗汉图》“姿质风度,互有意思,坐立瞻听,皆得其妙,貌若悲觉,以动观者”。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一《人物门第一》评曰:“光辅之画也,放而逸,约而正,形气清楚,骨格厚重,可列神品下。”

对于赵光辅的宗教图像,当时的文人就做过精要评价。譬如,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著名金石家、书画家游师雄《题赵光辅画壁》碑云:“云阳(今陕西泾阳县)孟店镇西寺殿后画《自在观音》一壁,曲尽端严闲暇态度。其左有外国胡王与人从焚香状,貌极恭虔;其右有衣王者服,罄瞻礼之容,旁有衔花野兽,麋鹿虎豹各尽驯伏情状。至于竹木花卉,无不精至,南向画魔女恼佛,云雷震电,其势可怖;魔女变形,揽镜自照,遽作惊惭自失之状,尤为奇绝。然后知光辅不独工于马也。……”《题赵光辅画壁》碑今存陕西泾阳县文化馆。

游师雄在碑文中的具体措辞“外国胡王与人从焚香状,貌极恭虔”如同《番王礼佛图》中的内容。当时像赵光辅这样工于释道人物画创作的画家乐于绘制这一类的图像,以达到向世人传播宗教的作用。由此可见,北宋初期佛教图像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与传播载体,赵光辅《番王礼佛图》卷是北宋佛教图像兴盛的重要见证。 db0UmtlKGCQy8TwHQmdYD2bgY/Y7nQ6A5VGjKHY826GFHZOivptJitZKYOWoeN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