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历史上文化灿烂的时代,宋代也是文人艺术昌盛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是因为多数宋代统治者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被后人广为引用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于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该诗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劝学诗》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在诗歌形式上,语言通俗易懂,说理明确形象,百姓一看就懂。宋代之所以文人辈出,就一定程度而言,这首诗是功不可没的。在这种背景下,宋代皇室中也出了不少文人、书画高手。千百年以来,中国人以勤奋读书为首业,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影响深远的。
南宋刘松年《秋窗读易图》局部,纸本设色,全卷纵26厘米,横2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朝对文人的礼遇既超越前代,又足为后世楷模。据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专家张希清先生在《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一文中统计,北宋共开科69次,取进士19281人,其他诸科16331人,包括特奏名及史料缺载者,取士总数约为61000人,平均每年约360人,而唐代每年才20—30人,最多的开元天宝年间也才60余人,有限的名额中还有一部分为权贵占夺,公平竞争很难实现。到了中晚唐,这种情况愈加明显。下层读书人,仕途无路,投靠无门,生活凄苦,甚至有的客死他乡。
宋代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上这种不合理情况,通过增设封弥、糊名、誊录等相关制度,尽量实现机会均等而使文人公平竞争。如此一来,参加科举的人数剧增,977年,参加省试的有0.52万名,983年有l.02万名,992年有l.73万名。而唐代最多的时候是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不过0.3万人左右。正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扶持,庶族求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布衣入仕的人数与比例大增。例如,宋代名相中,赵普、寇准、范仲淹和王安石等人均出于寒门,但他们这一类人却成为宋代文官政府的核心力量。
政治地位与待遇的提高,使得广大文人争相报效朝廷与社会,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促进推动宋代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1962年,钱锺书先生在《宋代文学的承先和启后》中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朝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对于中国的文学、绘画以及学术思想的讨论,均离不开宋代。另外,宋代的书法、绘画以及文人画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