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画家的存在赋予了宋代绘画的政治色彩,一些具有特殊象征性的实例通过笔墨在其创作中出现。南宋画院画家马麟便是这样一位善于揣摩圣意的画家,其所画的《伏羲坐像》可谓煞费苦心。
马麟(约活动于1195—1264年之间)祖籍为山西河中(今山西永济),后迁居浙江钱塘。马氏家族为宋代宫廷画家,父亲为马远。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年间,马麟任画院祗候一职,颇得宁宗赵扩、皇后杨氏的称赏。杨皇后常在马麟画上题句,如在《层叠冰绡图》中题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
《伏羲坐像》这幅巨幅绢画表现伏羲散发披鹿皮赤足坐在岩石上,足下有乌龟与八卦。图中人物造型自然,笔墨生动。伏羲面庞宽厚,双目有神,颌下黑须飘洒,神采奕奕。画石的笔法则较为粗犷,运用的是马家典型的斧劈皴。图像的上部有宋理宗所书叙传。马麟在画面右下角以小字恭敬地题款“臣马麟画”。
马麟绘制此像是在独特历史背景之下完成的。1225年,南宋理宗赵昀(1205―1264)被权相史弥远拥立为帝,成为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继位后的十年里,都在史弥远的挟制之下,无法过问政务,只能听任史弥远弄国,南宋国势不振。1233年,史弥远死,宋理宗才开始亲政,并立志中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1241年,宋理宗到太学作《道统十三赞》。此文赞的是伏羲等十三位一脉相传的圣人帝君,伏羲是第一位。宋理宗将《道统十三赞》赐给国子监,成为治国理念,并命画家马麟根据内容进行绘制。当时共绘有13幅画像,但今仅存5幅,即伏羲、唐尧、夏禹、商汤和周武王的画像,它们也是后来的清代乾隆时期南薰殿旧藏《南薰殿图像》中唯一写有明确图像作者的作品。
南宋马麟《伏羲坐像》,绢本设色,纵2498厘米,横1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帝后像·宋理宗像》,绢本设色,纵189厘米,横108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伏羲是传说中的人物,又称庖牺,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八卦,创造文字。他结绳为网,教会人们渔猎之法。他还发明瑟,创作曲子。“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得到确立。在“三皇五帝”的多种说法中,伏羲均位居“三皇之首”。《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以正史记载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
伏羲在历代的形象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值得关注的是,马麟创造出来的《伏羲坐像》与流传至今《南薰殿图像》中的《宋理宗像》在相貌上较为相似,面庞、眼睛、鼻子、嘴巴如出一辙。据元代刘一清撰《钱塘遗事》卷五《理宗政迹》所载理宗的相貌是:“龙颜隆准,临朝坐辇,端严若神。”又说“姿貌庞厚”。马麟以理宗形象为基础来创作伏羲像,显而易见,这是为了将理宗的相貌进行神格化。由此可见,马麟不但画艺高超,还十分善于揣摩皇帝心思,堪称史上最能揣摩圣意的画家。既然宋理宗在其所作的《道统十三赞》将伏羲赞为位居第一的圣人帝君,并使其成为治国理念,那么,这种在精神相貌上的传承,在宋人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
《伏羲坐像》与《宋理宗画像》的面部比较图
因此,《伏羲坐像》虽然在基本特征上属于写实性图像,但是由于与《宋理宗像》的密切关联,故而《伏羲坐像》又具有了象征性特征,即象征宋理宗是道统的传人,他的即位是正统,当皇帝是天命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