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史上,与浩浩荡荡的男画家队伍相比,女画家非常稀少,而女观众能参观画展就更为稀罕了。不过,在宋代,确实发生了这样一件稀罕事,而且女同胞们看的还是外国元首的画展。此事与太清楼这座北宋皇家图书馆相关。
太清楼位于北宋皇宫崇政殿的西北,在迎阳门内的后苑中。此楼作为皇宫后苑主要的藏书楼,贮四库之书,包含经、史、子、集、天文、图画等。其形象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佚名《景德四图》中的第四段《太清观书》。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三月,宋真宗召文臣观书于皇家图书馆——太清楼。《太清观书》描绘的重点就是太清楼,这一建筑为七开间,屋脊的鸱尾尚存唐代遗风,斗拱的造型较为朴素,使得这座建筑简练有力,大方疏朗。地上铺设散水砖,藏书楼入口由两组台阶而上,四周均设有栏杆。楼前有太湖石,楼的两侧均种植高大的柳树,环境较为雅致。图中的大臣们有些已进入殿内读书,有些则立于庭中。在画法上,《太清观书》界画线条劲道,用笔虽细致,但不刻板,设色沉稳。
关于太清楼的建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王应麟《玉海》、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等文献均有记载。譬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979)八月”条记载“太清楼”。《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建隆三年五月”条记载:“是月,始大治宫阙、仿西京之制,命韩重赟董其役。”《玉海》卷一六四“咸平太清楼”条记载:“建隆三年(962)五月戊午,重修东京大内。崇政殿西北迎阳门内有后苑,苑有太清楼、走马楼,与延春、仪凤、翔鸾阁相接。”《宋会要辑稿·方域》记载:“(西京洛阳禁中)明福门内曰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唐曰崇勋,后唐曰中兴,晋改今名。其次太清楼,后唐曰绛霄。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寝殿曰太清。”由这些历史文献材料可知,太清楼是据原西京太清楼而建造起来的,建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
北宋佚名《景德四图》第四段《太清观书》,绢本设色,全卷纵331厘米,横252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太清楼作为专为皇帝设置的藏书、读书之所,自真宗时起,也是各帝与宗室、辅臣宴饮欢娱,并一起观书、阅览太宗御制墨迹之地,《玉海》对此多有记载。在“澶渊之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代名相寇准(961-1023)曾有幸登上太清楼观书,并作《应制太清楼观书》诗,曰:“仙禁开书府,神毫纪格言。简编包舜禹,围范总乾坤。稽古崇契教,斯文辟圣门。从游观奥秘,何以报宸恩。”太清楼所藏图书数量甚众,《玉海》卷二十七《祥符太清楼观书》中有诗云:“巍巍太清,璇题耀日。”《宋会要辑稿·崇儒》记载:“真宗咸平二年闰三月,诏三馆写四部书一本来上,当置禁中太清楼,以便观览。崇文院言,‘先准诏写四部书一本,以备藏于太清楼。今未校者仅二万卷。’”北宋灭亡,随着东京的陷落和皇宫被毁,就再也不见有关这座藏书楼的记载了。
北宋十分重要的艺术文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千角鹿图》条中有对太清楼的一段记载:“皇朝与大辽国驰礼,于今仅七十载,继好息民之美,旷古未有。庆历中,其主(号兴宗)以五幅缣画《千角鹿图》为献,旁题‘年、月、日御画’。上命张图于太清楼下,召近臣纵观,次日又敕中闱宣命妇观之,毕,藏于天章阁。”
这一记载表述的是,辽宋修好70年,到了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辽兴宗亲自画了5幅缣画《千角鹿图》献给宋仁宗。《千角鹿图》可能是异于汉人画风的《秋林群鹿图》和《丹枫呦鹿图》这一类的绢画。由于其画面旁题了辽兴宗的‘年、月、日御画’,因此还是具有可信度的。辽兴宗耶律宗真是辽国的第七位皇帝,1031年—1055年在位。他的文化素养较高,工诗词,善丹青,常与宋朝皇帝以书画相赠,俨然有中原帝王之风。他曾以所画鹅、鹰、鹿送于宋朝,点缀精妙,宛乎逼真。然而,作为皇帝的辽兴宗是否真的有精力去创作《千角鹿图》这样的5幅工笔画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即使像宋徽宗这样的著名画家皇帝也有许多所谓的“御题画”并非自己所画。
宋仁宗龙颜大悦,命令将辽兴宗的这些画展示于太清楼下,召来近臣参观,第二日又命享有朝廷封号的妇女前来参观画展。这一号令大臣、命妇皆来接受审美教育的国家举措堪称前所未有,成为中外美术展览史上的首创。当然,毋庸置疑,其间宋仁宗以此炫耀的成分更大,因为辽兴宗不但主动接受中原大国的文化洗礼,还将自己的5幅亲笔画“献”给宋仁宗,仁宗当然要好好展示并宣传一下。画展结束之后,宋仁宗将这些画藏于天章阁,并作飞白书答谢辽兴宗。从此,宋仁宗与辽兴宗互赠书画,宋仁宗召集大臣、命妇观画的故事在画史上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