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佚名《吕洞宾过岳阳楼图》,绢本设色,纵238厘米,横251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汉唐以来,道士炼丹服食,借以长生,帝王权贵也争相倡导服食。然而众多服食者中毒,史不绝书。据清代史学家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条》记载,唐代的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皆系服食丹药中毒而死。如此,外丹派日益衰落。道士们则从道教故有的胎息、服气、存想等内炼法转变而为内丹派,经崔希范、钟离汉、吕洞宾、陈抟等人的传承与发展,到北宋前期,内丹派逐渐兴盛。
宋初,为安定社会,巩固政权,朝廷在社会上推崇黄老之道,在夺取后周政权时,赵匡胤利用华山道士陈抟等人为他争取群众基础,称帝之后他还登门向道士刘若拙、苏澄隐请教“治世养生之术”。宋太宗及其宰臣吕端、吕蒙正、李琪、李昉等,也是黄老道家思想的信奉者。宋真宗大力推崇道教,尊黄帝为赵氏始祖,封老子为“混元上德皇帝”,尊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少见的崇道活动。
宋徽宗赵佶十分尊崇道教,并有过于真宗。政和三年(1113),徽宗赵佶与大臣郊祀时,因见海市蜃楼,于是制造天仙下凡的神话,举国掀起崇道高潮,访求道教经典,甚至在科举制度中建立“道学”,并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列《内经》《老子》《庄子》等为修习经典,重编道教历史,编修《政和万寿道藏》。
政和七年(1117),道士林灵素称赵佶是上帝长子下凡,蔡京等是仙吏下凡,徽宗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全国各地增建、扩建道观,叫作神霄宫,还设置道官、道职,建立道阶品位,整肃道教纲纪。
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下诏“排佛”,企图废佛教归入道教,命令改寺院为道观,改佛、菩萨为金仙、仙人、大士,和尚为德士,尼为女德等,但因佛教势力强大,迫于压力,无法执行,次年不得不下诏“一切如旧”,予以恢复。由于道士获得殊荣,利用皇权,干预朝政,打击佛教以及其他民间教派,引起其他阶层的极大不满,北宋政权的覆灭与此具有很大关系。
宋徽宗迷恋方士道家之言,对神仙学说崇敬几乎到了极致,史书记载他上朝面见群臣之时都穿着道袍,可见对道教迷恋之深。
赵佶还命人在重要的艺术图像上题诗。有赵佶御题的《听琴图》中就精心描绘了身穿道袍的赵佶抚琴,两位大臣在旁聆听的场景。在此画最为显要的位置(画面正上方的松树顶端),赵佶让权臣蔡京题写了一首诗。诗曰:“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诗中引用了汉代大文学家蔡邕以邻家灶下烧饭的桐木制成焦尾琴的典故。
左页图:北宋赵佶御题《听琴图》,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为乐器之君,常以音乐比喻政治,同时音乐还能辅导人的行为。因此,《听琴图》不但是一幅具有肖像画性质的徽宗行乐图,而且通过蔡京的题诗使得书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得到了积极的互动与有机的融合,更试图借助于艺术使道教观念通过执政者的身体力行而深入人心。
徽宗之后,宋理宗是南宋最尊崇道教的皇帝,在蒙古的威胁日益严重之时,他仍然崇道,并给一些神仙高道加以封号,优待道派首领,兴建宫观。理宗对《太上感应篇》特别感兴趣,由此推动了道教劝善书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