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才子唐寅作过一幅《江南农事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心右上款识:“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娇细全无事,一夜缲车响到明。唐寅画。”画心左上方有乾隆皇帝后添的题诗:“山村水郭听吴歌,最是江南佳胜多。不必楼台烟雨里,却看桑柘晚春过。秧针插遍青千顷,茧簇堆来白几窠。吟罢七言双桨荡,同予乐处在人和。”唐寅是苏州人,对家乡风物从来不吝笔墨,不论稼穑、采莲、渔隐,还是听泉、观瀑、行旅、访友,都着意刻画,富于生机,弥漫着一缕浓厚的江南乡村自然生活气息。
在长期艰辛的生产劳动中,江南农人发展出普遍的对农具的崇拜,将感情寄予其中,因为要依靠手中的农具维持生计,如浸种催芽用的筠笼、筠篮;深耕熟田时用的江东犁、锄头、铁搭、耙、耖、碌碡;灌溉中耕时用的拷桶、龙骨车、牵车、踏车、牛车、风车、耘爪、耘荡;积肥和施肥时用的泥罱、牵耙、粪桶、粪勺、绞草秆、捞草网;收刈用的镰刀、稻桶(掼桶)、稻床、竹席、荞杄;脱粒清选时在打谷场用的杈、梯、锨、稻耙、谷筛、簸箕、笤帚、连枷、风扇车;加工稻米时用的舂碓、脚踏碓;砻磨;捻磨、牵磨、推磨;贮藏运输时候用的仓、廪、扁担、木盆、篮筐;以及劳动时保护人身的竹马甲、竹膊笼、秧马。有一首歌谣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农具:
犁杖耙耱镢锄镰,
叉刮镢锤斧夯铲。
绳索套项驴安眼,
驮笼驮架马骑鞍。
桶笼箱筐加水担,
升斗口袋和褡裢。
刃镰麦耙芟麦秆,
杈杖扫帚推刮板。
扬场晒籽用木锨,
石槽铡刀硙子碾。
锅碗瓢盆瓮坛罐,
壶杯钵匙筷碟盘。
刀擦杖刷与风函,
尺镜针锥钳镊剪。
桌椅板凳床柜案,
簸箕面渠箩笸篮。
麦耧秋耩播希望,
板锄露锄抡得欢。
手头家具样样全,
人勤春早仓囤满。
这些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江南农民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千万不要小看了一把锄头,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锄头是农具中的最为常用的农具,既可用它除草、作垄、耕垦、盖土,也能用它中耕、碎土、挖穴、收获,不论水田旱地,统统都用得着。有农谚说:“锄头早下地,庄稼身里肥。”还有“入伏天不离锄,锄头咣咣响,庄稼长三长”的说法。说的是人勤春来早,种庄稼讲究一个“早”字,趁墒早播种,出苗早锄地。特别是江南进入伏天之后,雨水丰沛,一场接一场的透雨下过之后,草与庄稼争着长,野草的蔓生对于庄稼的生长有害,锄头就是荒草的克星。锄掉丛生蔓延的杂草,庄稼才能独享肥力和水分,农人的年景才会好起来。一把看似寻常的锄头,关乎一季庄稼的丰歉,也关乎一家老小的口中食和盘中餐。
唐伯虎《江南农事图》
江南农民在使用农具过程中,发展出对农具的爱惜、敬畏之情,甚至视其为沟通天地人神的象征,这些都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形式与载体。大量的农具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常常成为农业生产经验的传递物。有些农具则具有俗信与经验杂糅、信仰与神秘性交融的特征。这些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而来的俗信,具有原始民俗信仰的特征,实际上是人们反复尝试后对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由于长期进行稻作生产,人们不是消极地将农具视为简单的“物”,而是赋予它一定的灵性。如在除夕春节期间,许多乡村都有“画米囤”的习俗。所谓“画米囤”,就是在除夕夜,用石灰在门口晒场和道路上画圆圈,并题写上“白米千百石”,喻示白米满囤。清人记载:“农家除夕,闭门守岁时,竞以石灰画圈于地,圈中大书吉语,以祈丰稔;又画米囤、元宝于场,以祈年谷;画弓、矢、戈、矛之形,以禳灾辟祟,谓之‘画米囤’。”
江苏常熟人许青浮在《画米囤诗》中也写道:“爆竹声中分岁罢,呼儿扫净空庭下。紫心帚细石灰浓,长绳倒拽周遭画。画得团团米囤圆,满庭小圈复大圈。圈中致祝无穷事,第一先书有年字。尽教禾黍多穰穰,千斯仓与万斯箱。明年米囤大且长,塞破屋子堆上场。”
苏州地区在米囤中心绘制古钱,写上“田禾茂盛”、“五谷丰登”等祝辞;常州地区则用手蘸石灰往墙上打手印
;无锡等地的农人,还要用石灰在门前、厕前等地画出一道道界限,以示财产得到安全保护,叫做“封门”、“封坑”,有竹枝词记述:“森然画戟列村居,饯腊家家祓饰余。封户撒灰同守岁,一声爆竹一年除。”
此外,苏州等许多地方的人家此夜要在厨房水缸中存满水,并要埋炭墼于炉不使熄灭,放在卧室内,叫做“种火”。而在无锡,水照例是要挑满的,灶下的薪柴乃至炉火却都要出空,用以防火,这叫做“穷灶仓富水缸”。还有的地方直接用酒壶洒圈。
除了“画米囤”,江南吴地还有“烧火盆”“照田蚕”“打灰堆”等农家习俗,用祈祝的方式来表达对来年的希望。当然,祈望终究是企盼,到底能否实现还很难说,于是急切的人们希望能有一种快捷的方式来预知未来的事情,这就产生了民俗信仰中各种占卜术的应运而生。从所占卜的范围而言,“卜岁”是其中很重要的习俗。“岁朝或次日,束薪于长竿为高炬,视火色赤白,以占水旱。”
此外,在江南的苏州和杭州,几乎都有过一项特别的除夕占岁习俗——“镜听”,也可以算是“卜岁”风俗之一种。“镜听”分“响卜”和“耳卜”,具体做法是在除夕夜祭祀灶神,然后怀揣一面镜子到街上暗暗地听别人说话,据说可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这一习俗很可能是源于先秦的隐语及汉代的谶纬迷信,而“听”的时候必须用镜,则是因为古人认为镜子有洞见一切、真实无隐的特点。
稻作农具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在江南人的眼中具有生命与灵性,在岁时节日期间,从选秧、育秧、栽秧、祈雨、耘田、除虫到收割、归仓、过年,每一阶段都形成了一定仪式,并产生相应的祭祀祈祝。农家过节,给稻作农具也过节。如,杭州地区,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将红纸条贴在锄头、扁担、风车、犁耙、箩筐、扫帚等常用的农具上面,并在每个农具上挂一副元宝锭,称之为“挂红”。
此外,还要在稻作器具上贴一些写有吉祥字语的红纸,贴字绘图,在米囤上插一些柏枝、万年青等,表达对于稻谷丰收、谷米富足的美好愿望。
这样,各式农具也丰富了江南岁时节俗的活动对象与内容。如,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根据民间传说,正月初十是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人们把初十和石头联系在一起,大概就是因为“十”与“石”谐音的缘故。这一天,磨、碾、碓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称“石不动”或“十不动”,须烧香祭拜石质器具,抬“石头神”
。浙江地区,元宵节时有“妇女农家请门舅(臼)姑及簸箕神,以卜诸事休咎”的习俗
。浙江嘉兴市平湖县有“打田番”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看迎春。届日,祭芒神,鞭土牛,家造春饼,进春酒……土人拜三木椎或铁叉踏歌,曰‘打田番’。”
在江南农时节俗中,流传许多反映农业生产的谚语,是为农谚,如“小满动三车”,这“三车”分别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吴郡岁华纪丽》也记载:“小满节届……插秧之人挈水灌田,桔槔盈路,救旱备涝,忙踏水车。”
因为小满节气时,气温慢慢升高,农田中的庄稼这个时候亟需水的滋养,如果降雨较少,就要及时给农田灌溉。旧时农村灌溉没有那么多设备,就得通过人力去踩踏水车,然后把低处的水送到高处的农田里去。至于“油车”,说明小满节气时,油菜也要开始收割了。而收割油菜之后,在地里晾晒几天就要及时舂打,然后再把油茶籽晾晒干了之后,拖去榨油坊压榨成为香喷喷的菜籽油,就需要动油车。所谓“丝车”,江南地区有许多蚕农,他们常常是田里的农活与养蚕两不误,而小满时节,蚕宝宝已经长大了,即将开始结茧。所以对于养蚕人家来说,也意味着摇动丝车缫丝的农活也就开始了。
到农历五月芒种时,江南地区家家插秧,就有了“雨打梅头,无水洗犁头”以及“黄梅寒,井底干”的谚语。六月六日是“天贶节”。这一天要“曝书晾衣,涤器具,农家晒蓑笠”
。七月,水稻生长尤其需要雨水,于是江苏武进地区就有“七夕不洗车,八月依旧车”的谚语,意思是如果七夕这天不下雨,就会秋旱,八月要继续戽水,“戽水”,就是汲水灌田。杜牧在其诗中也写道:“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月十五中元日为稻谷收获、农具荞杆的生日,有谚语“雨落中元水满川,定然割稻用簥竿”。七月二十日则为稻箩的生日,可以根据这一天的晴雨情况预测稻子收割的天气情况。八月初八是八字娘娘生日,吴中妇女在这天要将装满草锭的小竹箩用金纸糊好,对合封固,称作“金饭箩”
,“稻箩”即“饭箩”、“米箩”,这是保证江南吴地人民丰衣足食,饭箩充盈,生活富足的美好寓意。
总之,江南稻作农具民俗遗产是农耕文明长久积淀的成果,是江南稻作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稻作农具民俗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和民俗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稻作生产活动的行为方式,同时也维系着这一地区人们对稻作生产方式的内在精神认同,使这一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特定的共同文化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