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缚取萧衍老公!”

在高欢尚未显达时所认识的志同道合者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出身怀朔镇,任功曹史乃至外兵史的侯景的名字。侯景这个人有“朔方”出身、“雁门”出身的不同说法,虽然其名字是汉名,但据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考证,侯景本来的姓氏是“胡引”,出自羯族。

六镇之乱爆发之始,侯景也投身于尔朱荣麾下,因生擒葛荣而功高名显,而且是凌驾在高欢之上的。数年之后,扫荡尔朱氏势力的高欢热烈地迎接了这位旧时好友。从那时开始,侯景被任命为掌管人事的吏部尚书,不得不过着整天盯着别人履历的生活。对这个男人而言,这样的生活充满了无聊感。“何当离此反故纸邪?” 他很快就有了这样的抱怨。然而一旦被任命为军事上的指挥官,他的才干便显得出类拔萃了。身形矮小而且右腿偏短的侯景,不善弓马之术,但他却具备与外表不相符的胆量和敏锐狡猾的头脑。他待人亲切,逐渐混出了名气。他又自视甚高,曾当面嘲讽高欢器重的部将高昂和彭乐不过是猪一样的武将。他受高欢之命,曾招抚盘踞在河西地方的蛮族费野头 虏,还作为使者去过关中,见过宇文泰。东魏天平三年(536),侯景被任命为南道行台,尽心竭力投身于对南方的梁、西方的西魏的攻防等军事行动,并转战在河南平原各处。

他总是喜欢用这样的口气说话:“宇文泰恃于战胜,今必致怠,请以数千劲骑至关中取之。” 又说:“请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老公,以作太平寺主。” 萧衍即梁武帝。《资治通鉴》注释者胡三省注释道:“太平寺盖在邺。” 虽说天平寺是邺城佛教传播的中心,这是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笔者对太平寺这个名字却有点孤陋寡闻。此时的江南,在崇佛皇帝萧衍的统治下,正处于讴歌太平盛世之时,侯景出于对萧衍的讽刺挖苦之情,虚构了太平寺的寺名也是有可能的。暂且不做这个探讨,如果东魏的士大夫们听到侯景“缚取萧衍老公”这样的狂放之言,一定会吓得瘫倒在地。此时东魏文臣武将贪腐成风,侯景也在其中。大行台郎中杜弼不能容忍,想整治又感到棘手,他提出了对侯景算是恰如其分的处置意见,高欢却责备了他,并对他解释道:“弼来,我语尔。天下浊乱,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黑獭 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将军们的去留竟然取决于宇文泰的态度,士大夫们期望的却是南朝梁这样的理想社会,东魏的国情正是如此这般的复杂。文臣和武将之间有巨大的隔膜,此时两者之间有激烈的摩擦,互相倾轧。如果对两者之间关系协调失败的话,很快就会分裂成两个阵营,这正是想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的高欢的最大烦恼。杜弼是典型的士大夫,他的本心是要防止不管文臣还是武将的贪污。他和高欢之间曾有过以下这样的对话。杜弼认为“先除内贼,却讨外寇” 。高欢问:“内贼是谁?” 杜弼道:“诸勋贵掠夺万民者皆是。” 高欢立即召集将士,张弓搭箭,举刀执矛,左右列队。高欢令杜弼在列队士兵的人墙中穿行而过,杜弼顿觉恐惧而额头冒出冷汗。高欢见此说道:“箭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矟虽按,不刺。尔犹顿丧魂胆,诸勋人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自此之后,杜弼对治理贪官污吏有了全新的认知,但是在东魏国内,文臣武将的对立形势依然是极其严峻的。由于东魏是胡汉杂居的国家,情况必然是很复杂的。

就像下面这个例子。鲜卑人嫌弃在东魏为官的“中华朝士”们,但却对其中的一人另眼相看,这个人就是高昂。平时高欢对军队颁布的命令都是用鲜卑语写的,但只要高昂在座,他就会使用汉语。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东魏军队内部,胡族风气根深蒂固。一方面,“中华朝士”们被以鲜卑人为代表的胡族所排斥;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又只以构筑士大夫世界为目标。与高昂同族的高德政,总是说:“宜用汉人,除鲜卑。” 杜弼也常常持这样的论调:“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 他们还一心模仿南朝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并找寻其中的意义与价值。梁武帝动员学士们编纂的大部头百科全书、共计六百二十卷的《华林遍略》很快便传入了东魏,梁朝的诗文泰斗沈约、任昉也被当作师表。东魏的代表文人邢子才非常欣赏沈约,而另一位文人魏收则爱慕任昉。因此,在邺城的士大夫社会中,人们议论纷纷,以至于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偶像”而被分成了不同的派别。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中有这样的记载:“任、沈之是非,乃邢、魏之优劣也。” zMOhj2YTJFNgRItPSGYL4cTLiJIWksHcdcDlxDlHHuQbQDlLcIR8htMFQYXh4m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