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朔北风暴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 ,朔北之地也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春天。三月,沃野镇 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发动起义,斩杀镇将,建立政权,以“真王”为年号。起义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了毗邻沃野镇东境的怀朔镇以及武川镇。在朔北发生的这次叛乱被称为“六镇之乱” ,最终令华北全境陷入混乱之中。不仅如此,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叛乱拉开了长达数十年中国全境动乱时代的序幕。接到叛乱情报的北魏王朝的重要人物们怒不可遏:“妖党狂丑,必可荡涤。” 但是他们对弥漫在王朝北境的不满情绪缺乏准确的认识。

北魏王朝在其创立未久的5世纪初,即道武帝以及太武帝时期,沿着阴山山脉,在东西跨越千余里的地域内,设置了好几个军镇,作为防卫和出征的据点。因为这几个镇是在朔北设置的,故称它们为北镇。其中有代表性的为六个军镇,从西边往东依次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怀荒、柔玄,这六个军镇也被习惯称为六镇。(到底是哪六镇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此处据岑仲勉的《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以及《岑仲勉著作集》卷六,中华书局2004年版。)最初镇守六镇的士兵是由以鲜卑人为主体的胡族子弟,以及从中原移居而来的汉族豪族子弟构成的,他们是北魏挑选的精兵良将,满身荣光,且他们不像一般人那样在州、郡、县进行户籍登记。北魏为五胡十六国的纷乱画上休止符,进而统一了华北,这个鲜卑王朝在建国之初相继发动了对内的战争和对外的征伐。在这些战争中的主角当然也是这些士兵。然而随着时间无情地流逝,他们身上的荣光也正渐渐褪色。一直希望增强军事实力的北魏王朝决定将罪人发配到六镇,以充实军队。由于大量罪犯的涌入,造成了六镇士兵素质每况愈下的局面。比起这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这一状况必定会伤害原有士兵们的自尊心。而且更进一步加速这种衰落的,是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开始实施的迁都洛阳计划。从平城 向洛阳迁都,让六镇从国都防卫重镇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六镇驻军转而只能担任边境守备队的职责。不仅如此,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禁止胡语、胡服,胡姓要转为汉姓,发布效仿《周礼》而制定的度量衡制度,等等,孝文帝特别选择了汉族精神故乡的洛阳作为更加强力推进这一连串汉化政策的舞台。简而言之,迁都洛阳可以说是北魏从边境的少数民族王朝向中原王朝蜕变的宣言。孝文帝的目标是追赶并超越南朝,特别是因为北魏缺少南朝绚烂的贵族制度,为此他仿效南朝的贵族制度而实行了定姓族 的政策,这不过是为了将北魏的社会制度改造成南朝的模式而已。从此之后,孝文帝的目光不再朝向北方,而是朝向了南方。汉化政策虽果决却有些操之过急,作为其政策下的牺牲品,六镇被时代所抛弃,逐渐没落下来。果不其然,最初,作为镇民,区别于州、郡、县普通民众的标志是能否成为国家的选士。但不知何时,“镇民”这个词已经被渗入了“贱民”的微妙语义。在从镇制向州制转变的过程中,镇民当时虽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但无济于事。六镇逐渐成为北魏社会边缘人物的巢穴。统领镇民的镇将也是失去了在中央荣宠显达希望的人物,不得不淹留于此,他们的理想不过是克扣士兵,中饱私囊。破六韩拔陵举兵之前,在怀荒镇发生了血祭镇将的事件,镇将因其不肯发放粮食给镇民而被杀。处在这种背景下的六镇,难以化解的不满情绪在一年年堆积起来。之后,柔然族的酋长阿那瓌入侵北魏北方边境。为了讨伐他,北魏朝廷派出了十五万大军,但吃了败仗,输得狼狈不堪。以此为契机,六镇镇民将本该对着阿那瓌的刀刃,转而对准了北魏王朝。

为响应破六韩拔陵,在遥远的河西高平镇,赫连恩举兵起事,并推举敕勒人胡琛为盟主。此后一系列叛乱在各军镇中接连不断,如同燎原之火一般蔓延开来,北魏王朝的北方以及西方一带的州、郡、县全部卷入其中。仅仅是正光五年(524)这一年,在秦州、南秦州、凉州、秀容、营州、夏州、东夏州、汾州 等各地都有举兵的记录。破六韩拔陵的叛军暂时被政府军队镇压后,死里逃生的六镇兵民被分散安置在冀、定、瀛三州 。对于这个处置,有人出现了“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作” 这样的忧虑。果不其然,由于生活无法保障,六镇兵民只能再次起义。

由旧怀朔镇将领葛荣领导的,被称为“葛贼”的叛乱集团在河北一带劫掠的同时,逐渐开始窥伺洛阳。就在此时,有一个人表示愿意向北魏朝廷提供兵马。他正是被形容为“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 的秀容大牧场主,镇压了附近一带叛乱的羯族酋长尔朱荣。此时的他虽表现得如同面临危险局面的猫那样谦卑恭顺,而实际上他的野心却令人毛骨悚然。朝廷郑重地拒绝了他的提议。但是尔朱荣却不像表面上那样谦卑恭顺,他在太行山脉的各要地安排了兵力,一方面是为了防备“葛贼”的西进,另一方面是向天下夸耀自己的武力。

与此同时,北魏朝廷内部由于孝明帝与其父宣武帝的未亡人、灵太后胡氏这两派的明争暗斗已呈现白热化趋势,而实权正握在灵太后手中。拒绝尔朱荣的提议原本是灵太后的意思,而孝明帝显然是想依赖尔朱荣的。因此灵太后杀了孝明帝,册立了年仅三岁的幼帝,于是尔朱荣有了一直求而不得的、可以公然对朝廷举兵的借口。他从宗室中选中了长乐王元子攸,决定拥立其为天子。随即尔朱荣率领着骁勇善战的五千骑兵,从自己的大本营晋阳向洛阳进军。这些骑兵全部身着白色装束,意思是给孝明帝服丧并讨伐灵太后的罪行。元子攸从洛阳悄悄地逃出来,来到河内 的尔朱荣军营中,后者随即为他举行了即位仪式。此即为孝庄帝。尔朱荣进军到邙山之北、河阴之野 ,刚到此处,他便命令洛阳百官来迎接新天子的车驾。狼狈的百官匆忙赶到,却被骑兵团团围住,之后他们便以导致天下丧乱以及孝明帝驾崩之罪被责问。所有官员全部惨遭屠戮,共计一千三百人,也有的说是两千人,甚至还有三千人的说法。紧接着,灵太后和幼帝一起被投进了黄河之中。这一事件发生在泰武元年(528)四月十三日,史称“河阴之变”。

控制洛阳后的尔朱荣,不久便在东边歼灭了“葛贼”,之后又在西边平定了威震关陇 的万俟丑奴。在烽火连天的动乱时代,尔朱荣的这一系列操作,让人似乎看到了统一的曙光在闪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孝庄帝抱着“朕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 的决心,于永安三年(530),以皇子诞生为借口,召唤尔朱荣进洛阳,并在明光殿手刃了他。高贵乡公是曹魏第四代君主曹髦,他因一心想讨伐专横的司马昭而失败被杀。汉献帝是东汉的末代皇帝,后来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孝庄帝与高贵乡公的处境相似,他的抵抗连一成胜算都没有,能想到的结局就是一个字——死。为此,他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事后被尔朱氏一族带到晋阳的孝庄帝,在此地的三级佛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死前写下了一首凄凉悲苦的《临终诗》:

权去生道促,

忧来死路长。

怀恨出国门,

含悲入鬼乡。

隧门一时闭,

幽庭岂复光。

思鸟吟青松,

哀风吹白杨。

昔来闻死苦,

何言身自当。

尔朱荣死后,他的侄子尔朱兆挑起了大梁,尔朱氏的权势荣华得以恢复和延续。随着河北地区从因“葛贼”的劫掠而导致的疲敝中渐渐恢复,河北汉人豪族中打倒尔朱氏的呼声很快达到了顶点。由此可见,尔朱兆的控制力远不及尔朱荣,尔朱氏一派内部也相继出现了叛徒和逃兵,其中一人,正是高欢。

史书记载,高欢来自渤海郡蓨县 的豪族,但这并不可信。其祖父辈是从河州 移民到怀朔镇的鲜卑人,这样说来他确实是平民出身。(浜口重国:《高齐出身考——高欢的称霸和河北豪族干兄弟的活跃》,《秦汉隋唐史研究》卷下,东大出版会1966年版)高欢出身于所谓的怀朔镇队主 ,这个职位是贫穷的下级武官。不久,他又成为被叫作“函使”的联络员,频繁来往于洛阳和怀朔镇之间。他因东奔西走而开了眼界。有一次,数千名禁卫军士兵因升官发财的通道被堵塞,积累的不满情绪爆发了,他们一把火烧了将军张彝的宅子。这个发生在神龟二年(519)的事件令高欢记忆犹新。时代正处于动荡不安中。“禁卫羽林军蜂拥到张彝的府邸放了火。然而朝廷却因害怕把事情闹大而不敢对肇事者兴师问罪。这才是现今世界的真实情况,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回到怀朔镇的高欢用比任何人都热切的语调来叙述这件事。孝昌元年(525),被破六韩拔陵叛乱刺激到的柔玄镇人杜洛周举兵,此时高欢不再迟疑,立即与数名志同道合的人一同投身于反叛的旋涡之中。然而当看出杜洛周器量极小之后,高欢对其不再抱有期望,于是转而投奔葛荣,后来又跟随尔朱荣驰骋天下。在尔朱荣权倾朝野之时,高欢抓住了机会,最大限度地展开了自己命运的翅膀。很早之前,尔朱荣就将那些因造反、逃难而南下的六镇镇民以及其他来自北边的百姓招致麾下,将以鲜卑人为主体的二十万百姓侨置在并、肆 、汾这三州。不久,这些百姓被编入军队充当炮灰。由于他们忍受不了每天都吃不饱饭的生活,开始持续暴动。对暴乱感到棘手的尔朱兆找高欢商量对策。高欢献策:“六镇反残,不可尽杀,宜选王素腹心者,私使统焉。” “善,谁可行也?” 站在一旁的侍中贺拔允推荐了高欢。然而高欢却对贺拔允挥拳相向,打断了贺拔允的一颗门牙,而后对尔朱兆说:“生平天柱时,奴辈伏处分如鹰犬,今日天下安置在王,而阿鞠泥敢诬下罔上,请杀之。” 阿鞠泥是贺拔允的字。尔朱兆从这些言语中感受到了高欢的真诚,立即委任他去管理侨置的百姓。从此以后,高欢煞费苦心地安抚那些心里愤懑不平的人,成果立竿见影,民心委实渐渐都朝向了他。于是某日,高欢开始率领侨置的百姓向东迁徙。他们首先以河北的平原为目的地。发觉被骗的尔朱兆亲自策马追击,已经能看到漳河对岸迁徙队伍中人和马匹的身影了。然而上天是站在高欢一边的,此时突降大雨,雨水冲断了桥梁。高欢根本不理睬身后追赶者的谩骂恶态,只管向着东边继续行军。河北地区反对尔朱氏势力的领导者高乾和封隆之也投靠了高欢。普泰元年(531)二月,高欢进入了信都城

不久,高欢联合鲜卑士兵、河北乡兵,扫荡了尔朱氏一党,在公元534年拥立孝静帝元善见,并从洛阳迁都邺城 。迁都的诏书颁布仅仅三日,迁都的队伍就出发了。“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 ,可见这是一次匆忙进行的迁都。孝静帝诏书中迁都的理由竟然是认为洛阳的位置距离关中过近。此时在关中,武川镇出身的鲜卑人宇文泰已经确立了霸权,早就在长安拥立了北魏宗室中的一人为皇帝,北魏自此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这之后,高欢成为在晋阳开府的大丞相府的主人,并得到邺城内徒有其名的东魏皇帝的册封,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渤海王,威震整个东魏。

*本节大部分内容参考了谷川道雄所著《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筑摩书房1971年版)中收录的《北魏末期的内乱和城民》一文。 NHzjAHCWBR0Iqe9JpzpsFsEW3nE0RgCl7Zc/CdGLSHjHEx/1mm2cq7svssLZl9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