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渊明在晋阳过着阶下囚的生活。一日,他被押解到高澄面前。萧渊明不知道高澄想对自己说什么,只是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对方。高澄对萧渊明说:
先王与梁主和好十有余年,闻彼礼佛文,常云奉为魏主,并及先王,此甚是梁主厚意。不谓一朝失信,致此纷扰。自出师薄伐,无战不克,无城不陷,今自欲和,非是力屈。境上之事,知非梁主本心,当是侯景违命扇动耳。侯可遣使咨论,若犹存先王分义,重成通和者,吾不敢违先王之旨,侯及诸人并放还。
萧渊明听罢如释重负,答应会将高澄停战和恢复邦交的想法原封不动地传达给梁武帝,并请托使者将自己写的一封书信送回南梁去,信中有这么一句:
勃海王弘厚长者,若更通好,当听渊明还。
使者到达了建康。梁武帝想到在异国过着囚徒生活的侄子的境遇,便痛哭起来。他立刻召开了宫廷会议,在会议上他率先抛出了和平论。朱异又一次精明地察觉到了梁武帝的想法。于是列席会议的朝臣们全都盲目附和,提出异议的只有司农卿傅岐一人。傅岐大致作了以下分析:志得意满的高澄为什么甘愿吃亏受屈?而他特地来求和的理由也很奇怪,这其中显然有猫腻。他的目标正是侯景。他不是正在筹划以萧渊明的性命作为交换条件吗?他这么做就是让侯景猜忌,令侯景内心不安,最终图谋叛乱。高澄此举必定是以扰乱江南为目标的。若是应允和东魏恢复邦交,就会正中对方的计策。而且去年在彭城、今年在涡阳我们接连战败,若是坚持议和,我国的国力将进一步被削弱。
但是,傅岐无法改变梁武帝以及朱异他们的意见,换来的只是梁武帝他们的沉默和无视。
东魏的使者得到和议的非正式承诺后便回到了北方。然而在他回去的途中,竟然发生了意外。使者路过寿春时,被侯景抓住并囚禁了起来。在使者的行李中,找到了梁武帝写给萧渊明的书信。信中如此写道:
知高大将军礼汝不薄,省启,甚为慰怀。当别遣行人,重敦邻睦。
“究竟要如何处置老夫?定是用北土来换萧渊明回来!”果不其然,侯景疑心生暗鬼。他立刻向梁武帝呈上抗议的书信。
高氏心怀鸩毒,怨盈北土,人愿天从,欢身殒越。子澄嗣恶,计灭待时,所以昧此一胜者,盖天荡澄心以盈凶毒耳。澄苟行合天心,腹心无疾,又何急急奉璧求和?岂不以秦兵扼其喉,胡骑迫其背,故甘辞厚币,取安大国。臣闻“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何惜高澄一竖,以弃亿兆之心!窃以北魏安强,莫过天监之始,钟离之役,匹马不归。当其强也,陛下尚伐而取之;及其弱也,反虑而和之。舍已成之功,纵垂死之虏,使其假命强梁,以遗后世,非直愚臣扼腕,实亦志士痛心。昔伍相奔吴,楚邦卒灭;陈平去项,刘氏用兴;臣虽才劣古人,心同往事。诚知高澄忌贾在翟,恶会居秦,求盟请和,冀除其患。若臣死有益,万殒无辞;唯恐千载,有秽良史。
这之后,侯景又多次向梁武帝呈上抗议的书信,反对与东魏议和。他和梁武帝之间有以下内容的书信往来:
臣与高氏,衅隙已深,仰凭威灵,期雪仇耻;今陛下复与高氏连和,使臣何地自处!乞申后战,宣畅皇威!
朕与公大义已定,岂有成而相纳,败而相弃乎!今高氏有使求和,朕亦更思偃武。进退之宜,国有常制,公但清静自居,无劳虑也!
臣今蓄粮聚众,秣马潜戈,指日计期,克清赵、魏,不容军出无名,故愿以陛下为主耳。今陛下弃臣遐外,南北复通,将恐微臣之身,不免高氏之手。
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于一物!想公深得此心,不劳复有启也。
于是,建康令谢挺、散骑常侍徐陵等作为梁的使者,一行人为了和东魏缔结正式的和约,于这一年六月的一天,向着邺城出发了。侯景想知道梁武帝真正的意图是什么,他暗遣假扮成东魏使者的间谍来到建康,并携带了伪造的文书,文书里提议用侯景交换萧渊明来作为议和的条件。间谍带着梁武帝的回信返回寿春,回信中不出意料地有这么一句:“贞阳旦至,侯景夕返。”
“我固知吴老公薄心肠。”
侯景本来赤色的脸涨得更加红了,忍不住对梁武帝口出恶言。此时在一旁坐着的王伟看着主人,用沉着却不含糊的干脆语调说道:“今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唯王图之!”
毫无疑问,王伟这是劝说侯景应该起兵反叛。
从这天开始,南豫州刺史侯景便发布了一系列政令,免除州内的营业税和田租,从而获得了人心,在此基础上,他开始悄悄地招募士兵。这正应了贺琛上奏的四个问题中第一个的主旨:“不堪苛捐杂税的百姓流亡于外,因而户口减少。”贺琛在奏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关外地区百姓的流亡,记载了这些流民“或依于大姓,或聚于屯封”
。“关外”是指淮水、汝水、潼水、泗水一带,寿春无疑是包含在其中的。响应侯景招募的人当中占大多数的恐怕正是这些流民。侯景给他的将士们全部安排了女子去服侍,并提供给他们青色的袍衫和精良的兵器。最初侯景曾向朝廷索要万匹锦缎,无果,只送来了青色的布匹以代替锦缎。将士的袍衫就是用这些青布制作的。兵器也是侯景向朝廷要来的,他还特意挑选了朝廷直属的工房东冶署的锻造工打造。虽然梁朝对侯景这些即将被送还北方的残兵败将到底有没有能力牵制东魏持怀疑态度,但又不得不接受了他们一个又一个不合理的要求。
侯景更是在梁的宗室中找到左卫将军、临贺王萧正德作为内应。萧正德是梁武帝的侄子,是临川王萧宏的第三子。壮年的梁武帝没有子嗣,因此收养萧正德为螟蛉之子。因为梁武帝后来生了儿子萧统,即昭明太子。萧统成为皇太子后,萧正德的野心受挫,怨恨渐生,悄悄养了死士。侯景的密使带给萧正德的书信中有如下内容:
今天子年尊,奸臣乱国,以景观之,计日祸败。大王属当储贰,中被废黜,四海业业,归心大王。景虽不敏,实思自效,愿王允副苍生,鉴斯诚款!
萧正德正中下怀,答应侯景自己可作内应。
寿春蠢蠢欲动的气氛已然被外部所察觉。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和早年间从北魏投奔而来的司州刺史羊鸦仁,多次向朝廷报告这一情况。但是朱异认为“景数百叛虏,何能为!”
,并没有把这些情况传达给梁武帝。侯景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一步步完成了准备工作,并于太清二年(548)八月戊戌(十日)举兵反叛。在举兵的檄文中,侯景要求从君主身边清除佞臣朱异以及其朋党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等人,这一倡议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刚接到侯景举兵的消息时,梁武帝持和朱异同样的态度,自大地说道:“是何能为!吾折棰笞之。”
他许诺,斩杀侯景者将给予三千户侯及州刺史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