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风刺得人鼻水直流。这地方春意尚浅,广阔的田野在寒风中裸露着。到了中午,背阴处的霜柱依然坚硬,远山的褶皱里,残雪如刀刃般闪着光。
“踩麦苗,踩麦苗……发芽吧,发芽吧,发芽吧!”
田野中传来自言自语的声音。那声音渐渐变大,似在与寒风对抗。原来是麦田里一位老农正踩着麦苗,嘴里念叨着。
远处,还有两人拿着锄头在麦垄间忙碌。
“那声音,是老太爷(德川光圀)吗?”
一人转向另一人,停下手中的活计。
“哈哈,应该是。他老人家为了抵御寒冷,踩着节拍,吟诵着书中的词句吧。”
“不是吧。”另一人竖起耳朵,“我听到的是‘踩麦苗,踩麦苗,发芽吧,发芽吧’。”
话音刚落,声音便消失了。远处的老农停下踩麦苗的动作,朝这边望来。他胸前的白须在风中格外显眼。
“喂——”远处传来呼唤。
两人急忙调整锄头。
“啊,他在叫我们!”
他们立刻跑了过去。
“您叫我们吗?”
两人单膝跪地,锄头横放,举止不似普通农夫。尽管主仆都穿着农服,但那老农的气质却与众不同。他的脸被寒风吹得通红,神情中透着威严与慈祥。
“林助,悦之进。”
“在!”
“后天是每月一次的汁讲日。”
“是的。”
“这个月轮到我做东了,大家都会来聚一聚。”
“大家都期待着。”
“碗碟酒杯恐怕不够吧。”
“您有什么安排吗?小纳户的剑持与平已经在准备了。”
“不必搞什么花样,大家畅聊一夜,享受汁讲的交情就够了。汤里有新鲜的野猪肉,菜根有我亲手种的白萝卜和牛蒡。不过,点心我想用城下的浙江馒头。这是朱舜水先生(明末学者)喜欢的,据说和他故乡浙江的风味相似。先生去世已十年,这也是缅怀他的话题。”
“那我马上去城下的葛屋订。”
“不,我自己去。好久没去城下了,顺便办点事,你们也一起来吧。”
老太爷说完便迈步前行。麦田在西山庄前,走百步就能回到庄门。
说是门,其实只是象征性的。屋顶是茅草,柱子多是带皮的杉木原木,竹制的檐廊,粗糙的土墙,连庄户人家的房子都比不上。
“喂,有人吗?”
老太爷走进门口,从中棂子下的水瓶里舀水,洗去手脚上的泥土,回头问道。
这位西山庄的主人,就是水户藩德川氏的隐居长者——前权中纳言德川光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