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在古代称为“吐纳”“导引”“服气”“行气”“调息”“坐忘”“心斋”“胎息”“存思”等,据现有文献记载,晋代首次出现“气”“功”二字相连,到近现代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方法称为“气功”。不同时代气功“名”虽不同,但实质都是从不同角度强调通过姿势、呼吸、心神的调炼方法以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气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体生命整体观为基础,通过“三调”以提高人体身心整体状态的练养实践经验和方法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提高人体健身养生能力深度思考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传统气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经过国家管理部门的清理整顿、去伪存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96年8月5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健身气功”一词被正式提出来,并明确指出“群众通过参加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属健身气功”。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通过《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对健身气功概念进行了界定。2024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指出:“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目前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下,大力挖掘与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气功或传统导引养生术,并将经过科学验证具有良好健身效果的功法统一定名为“健身气功·功法名称”。目前向全国推广的有十一种健身气功,包括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大舞、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健身气功·明目功(青少版、成人版)、健身气功·校园五禽戏(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随着时代发展和群众健身需求增加,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仍将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气功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有效促进中国人民群众身心整体健康,有力推动“健康中国”时代目标达成,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球“运动促进健康”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瑰宝,是传统生命哲学观念与养生健身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一门涉及身心交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健身气功的内涵在“健身”和“气功”两个词语的相互限定中得以展现。“健身”作为定语修饰“气功”,指具有养生健身意义的气功。“气功”作为定语修饰“健身”,指健身的手段是通过气功锻炼。两个词语的相互限定,既突出了气功的主要运动形式和功能,又彰显了运动健身这一体育基本目的,让健身气功在气功和体育之间找到了重合点,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气功、体育项目的独特健身养生特点。
健身气功的健康内涵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双向融合。中国传统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建立在天人整体生命观之上的大健康概念,既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待生命健康,也从身、心、气不离的视角追求生命健康。《黄帝内经》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现代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建立在当代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之上的生命健康概念,既包括了生理的健康,也包括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健康。
健身气功的健康追求方式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理念的结合。“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既带有现代体育运动的一般属性,又突出了深具中华民族养生文化内涵的“调身、调息、调心”个性特征。“三调合一”的方法使人体在运动健身时进入最佳的生命状态。
健身气功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其核心内涵之一。“健身气功”的名称中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精神。“健”字除健康的含义外,还暗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周易·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气”为中国哲学中连接天地万物的一个典型概念。《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健身气功的功法内容、习练要领、养生作用等各方面也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功法,乃至功法中的一招一式,都有悠久的历史;“形神兼备”“动静结合”“舒展圆活”等练功要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审美特征;“畅通经络”“协调脏腑”“畅志宁神”等养生作用,是中医养生理论和传统生命观念的体现和表达。